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将迎来祖国的六十四岁生日,回忆这六十四年来,发生了诸多有着重大意义的事件。但是,最让我感到自豪的,还是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进行的那次太空授课。来,让我们重温一下,重新感受那一次的喜悦吧!
“同学们,你们好!”,这本是在课堂是司空见惯的一声问候,而在今天,这一声问候却非比寻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中国最高的讲堂——距离中国土地300多公里的“天宫”传来的问候。
上课了,三位航天员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视线中,主讲人王亚平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帮助下轻点脚尖,徐徐地向我们“飞”来,站稳后,向我们问好,随后介绍自己。三位老师亮相后,就给我们表演了几个高难度的动作,看:指挥长聂海胜一下子变身一位轻功了得的“武林高手”,一开始就展现了“悬空打坐”,王亚平老师也不甘示弱,施展“大力神功”,只消轻轻一推,聂海胜立刻横飞出去,“狼狈”地贴在舱壁上。生动滑稽的表演让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以及电视机前的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地面上,大家通常都用称、天平等测算物体的质量,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地面上的测量方法还管不管用呢?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王亚平老师从助教聂海胜手中接过两个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地面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所以两个弹簧的伸长量也不同,可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两个弹簧的长度却是相等的,由此可以说明,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地面上的测量方法是不管用的。可是,既然这样,在太空的航天员们又是如何得知自己的体重是否有变化呢?这时,王亚平老师似乎看透了同学们的心,知道了同学们的疑问,为我们介绍了可以在太空里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并动手操作起来:他们从天宫一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指挥长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老师轻轻拉开支架,把支架拉到指定位置,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显示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随后,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解释道:这台质量测量仪使用的是着名的牛顿第二定律:F(力)=m(质量)×a(加速度)。随后,王亚平老师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课题开始了:王亚平老师为我们演示了一个单摆运动。王亚平老师取出了一个支架,把一个小球用一根细绳连接在支架上,形成了常见的单摆。王亚平老师把它固定在展示平台上,把它提到一定的位置,松开了手,但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左右摇晃,而是浮在空中;王亚平老师轻轻地推了小球一下,小球就开始做起了圆周运动,王亚平老师又换了一个方向,结果也没有改变。
这时,有人提出了疑问: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航天员有没有具体的方位感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王亚平老师在助教聂海胜的帮助下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杂技”:先是悬空横卧,这时对她来说,头顶上方是上,脚的下方是下;她在聂海胜的帮助下又转动了90°,变成一个倒立的姿势,这时对她来说头顶上方是上,脚的下方是下。王亚平老师转回来后,向我们解释道:“在太空中航天员自
_______以下内容隐藏,需要会员权限_______
开通【VIP会员】免费查看,点此—>购买会员(VIP会员可阅读和下载本站所有文章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