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南旧事》读后感
骊歌的乐声在耳畔萦回着,所谓“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年仅十三岁的英子却早已体验了“知交半零落”的愁苦……我缓缓合上书,闭上双目,静静的咀嚼着这本书——《城南旧事》——带给我的无限回味。
会馆的疯女秀贞,饱受养父虐待的伙伴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偷窃的无名青年,从小在凄风苦雨中生长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妈和身染重病的林父……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我读过许多的书,单单是这本让我印象最深刻,书中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因而在读这本书时没有太多的杂念,心绪是淡然而平和的。但这文字之间荡漾的一种淡泊与纯净却是别的书中所没有的。林海音先生以儿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诉说她对城南旧事的情意缱绻。
在后记中,林先生又写道:“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海音女士对童年满怀的留恋。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对海英先生产生了无限的仰慕之情:对于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来说,幼年丧父是一个多大的打击?但海音先生过早失去了童年的并没有沉浸在过分的悲哀中,而是勇敢地挑起了家里的担子。面对这样的一个女孩,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冰心先生有一首诗:“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对于小英子来说,童年不过是拼接起来的碎片罢了。可以说,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认识了林海音——她的温情是世间少有的。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我哪里会知道中国台湾还有这样一位作家呢?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从容淡定之间,多少悲欢离合,掠过生命的轨迹?能做的,恐怕只有回忆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骊歌的乐声再次敲击着我的耳膜,这首歌我会深深记在心里,等到我也和童年告别的时候,再大声地吟唱出来。
当然,我也会永远记住,落花下,一个名叫英子的女孩,在夕阳的余辉里静默着,正如她衣襟上的那朵沉默的夹竹桃一般。
《城南旧事》读后感精选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让我来介绍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他们都是在岁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