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岁;
融风。
一阳复始;
六律初调。
才添弱线;
竞着新衣。
履长纳庆;
合璧呈祥。
一阳启葭琯;
七政会玑衡。
一阳初动日;
六律始调时。
葭动灰飞管;
阳回斗转杓。
寒图消九九;
春信缓三三。
登台仁寿宇;
吹律太平年。
日丽凤毛延世泽;
春回龙绾复天心。
且喜一阳今始复;
方知大造本无私。
阳历残年逢圣诞;
礼仪薄物送亲朋。
岸容待腊将舒柳;
驿使探春为赠梅。
缇室葭灰微动候;
唐宫绣线始添时。
飞动葭灰,围炉饮酒;
数残莲漏,击钵催诗。
终始循环,四时有祖;
乾坤交泰,八方皆春。
春逗南枝,梅花破腊;
日行北陆,葭琯飞灰。
葭琯飘灰,土圭测日;
书云备物,候雪占年。
冬 至:
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正因为“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据考,远在周代便以十一月(农历)为正;秦沿其制,以冬至日为岁首,称为“过小年”;汉朝时以冬至为“冬节”,官场行“贺冬”之仪;魏晋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百姓在这天对尊长拜节;到宋代以后,冬至已成为祭祖的节日,凡“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宋代诗人陆游《辛酉冬至》诗说:“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把冬至看作“增年”之节日,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而唐代诗人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冬至夜思家》,则体现了人们在冬至日深切的“佳节思亲”之情。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传。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