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叫桃符,这是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
这棵桃树,铺天盖地 ,树枝盘曲有 3000 里 。在东北方向上,有一个地方桃枝疏稀,形成了一个门,叫做“ 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接受检查。在这里看门的有两位神,一个叫荼(音舒,sh ū),一个叫郁垒(音玉立,y ù l ì)。他们是兄弟俩,都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苇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据说从黄帝那时候起,人们就在门上钉桃木板,画上两位神的像,这就是门神。大约到春秋战国或者还早些,有的人不再画门神,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两位神的名字。可一边是一个字“ 荼”,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不对称,也不美观,就在前头加个“神”字,成为:郁垒神荼.“郁垒;神荼 ”,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门对,这就是“桃符 ”。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后来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名,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这时,摆脱了以往的神话 ,走向现实生活。
但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把春联(或对联)叫做桃符;而“桃符的故事”大概永远也说不完呢!
拆字为对
唐代的莫宣卿,是封川(今广东封开)人。他 17 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7 岁时,就作过一首明志(表示自己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我本岭南风,岂同凡鸟群。
因此被称为神童。有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见识见识这神童到底有多“神 ”,就去了莫家。有人一喊“梁大人到 !”,莫宣卿便很有礼貌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梁知县问 :“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是,大人 。”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 ”,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
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 ”、“日” 、“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心想 :“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干吗奚落我呢?就对了个下联:
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 ”、“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 ”。知县由此知道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说,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西湖岳坟联语
岳飞于 12 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