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注释]: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⑸要:同“邀”,邀请。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⑾哥舒:即哥舒翰。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关键词]:归隐,写景,唐诗三百首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由易优作文网为大家收集、整理,提升语文阅读写作素养,就来易优作文。 ——作文培训,作文投稿,阅读写作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