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诗词赏析
网页转word

(唐七绝)十五夜望月(王建)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200字

(唐七绝)十五夜望月(王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注释:题中的“十五夜”,
结合三、四两句来看,
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
《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
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
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
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
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
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
只用“地白”二字,
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
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
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
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
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
朴实、简洁、凝炼,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
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
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仰望明月,
凝想入神,
丝丝寒意,
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那广寒宫中,
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
“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
就显得更悠远,
更耐人寻思。
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
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
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
那树下的白兔呢,
那挥斧的吴刚呢,
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
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
有谁不在低回赏月,
神驰意远呢?于是,
水到渠成,
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
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
而且推己及人,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
同是望月,
那感秋之意,
易优作文网名师改作文(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

怀人之情,
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因而由月宫的凄清,
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
在表现的时候,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
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
就是“谁”,
“家”是语尾助词,
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
别人尽管也在望月,
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
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
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
一个“落”字,
新颖妥贴,
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
“落”字作“在”,
就显得平淡寡味,
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丰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徐竹心)

(唐七绝)十五夜望月(王建)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王建,十五夜望月,唐诗,苏州语文阅读写作辅导,易优作文阅读培训,王建的诗词

《(唐七绝)十五夜望月(王建)》添加时间:2025-05-19;更新时间:2025-06-25



    2025-05-19-1077857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