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望春
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注释: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
它前当伊阙,
后据邙山,
洛水穿城而过,
有“天汉之象”。
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得名。
天津桥一带,
高楼四起,
垂柳成阴,
景色宜人。
唐朝帝王为了享乐,
皆频幸东都。
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
上元年间,
他下令于天津桥北,
跨洛水兴建上阳宫,
雕甍绣闼,
金碧辉煌。
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
终其一朝,
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
均在此度过。
她营造明堂,
扩建宫苑,
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作为自己的寝宫。
开元年间,
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
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
可以说,
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
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
安史之乱,
洛阳两遭兵燹,
破坏严重,
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
天宝以后,
帝王不复东幸,
旧日宫苑,
遂日渐荒废了。
所以,
洛阳城的兴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
此时,
唐王朝国势日衰,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诗人来到天津桥畔,
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
抚今思昔,
不无盛衰兴亡之感,
于是,
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
春水溶溶,
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
翠柳如烟,
枝枝柔条斜拂水面,
缕缕游丝随风飘扬。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
不减当年,
令人心醉。
然而,
山河依旧,
人事已非。
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
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
可是,
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
已不能再见到了。
宫殿重门紧闭,
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
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
而今一片寂寥,
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面对着这番情景,
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
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
不言史事,
不发议论,
静观默察,
态度似乎很悠然。
然而,
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
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
诗的一、二两句,
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
明媚绮丽,
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 苏州少儿书法培训,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少儿书法培训</a>,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
前后映衬,
对照鲜明。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
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
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这正是以乐景写哀,
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
较之直抒胸臆,
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
“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
但苑内的荒凉之状,
毕竟是“望”不到的,
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
飞出墙外寻觅春光,
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
这一细节,
是诗人“望”中所见,
因而落笔极为自然,
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
含而不露,
淡而有韵,
堪称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徐定祥)出处全唐诗:卷518-105
(唐七绝)天津桥望春(雍陶)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关键词:雍陶,天津桥望春,唐诗,苏州语文阅读写作辅导,易优作文阅读培训,雍陶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