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注释注解:1、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句为之时,
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韵译:太平时有闲情逸兴,
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
也喜欢和尚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
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
遥望太宗的昭陵。
评析:诗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
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
以登乐游原起兴,
以望昭陵戛止。
热爱祖国,
追怀盛世之情自在,
为国捐躯,
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
简炼深刻,
沉郁含蓄。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简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朝政的无言讽刺和无限感慨。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在唐人七绝中,
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
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
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
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
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
地势高敞,
可以眺望,
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
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
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
投闲置散,
无法展其抱负,
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
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
反言见意。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武宗、宣宗时期,
牛李党争正烈,
宦官擅权,
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
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
而且进一步指出,
既然如此,
没有才能的自己,
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
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
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
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
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
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
汉代制度,
郡太守一车两幡。
幡即旌麾之类。
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
这句是说,
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
所以想手持旌麾,
远去江海。
(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
东南是东海,
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第四句再转。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
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
古人离开京城,
每每多所眷恋,
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
引领情内伤。
”(《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
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
自京金光门出。
乾元初,
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
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
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
而独望昭陵,
则是别有深意的。
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
他建立了大唐帝国,
文治武功,
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
惟贤是举,
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诗人登高纵目,
西望昭陵,
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
自己闲静的处境来,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
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
说到望昭陵,
戛然而止,
不再多写一字,
但其对祖国的热爱,
对盛世的追怀,
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
无不包括在内。
写得既深刻,
又简炼;既沉郁,
又含蓄,
真所谓“称名也小,
取类也大”。
(沈祖棻)出处唐诗三百首
(唐七绝)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唐诗,苏州语文阅读写作辅导,易优作文阅读培训,杜牧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