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
唐·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
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
石桥南畔第三株。
注释注释: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
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
感到逼真。
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
而前者是由真到“画”,
后者则由“画”见真。
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
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
令人经久难忘。
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
“画松一似真松树”。
面对“画松”,
观者立刻为之打动,
由“画”见“真”了,
这该是何等样的妙品啊,
“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
一种会心的喜悦, 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
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
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
去玩味,
去把握那画境。
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
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
“且待寻思”,
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
一定要反复涵泳,
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
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
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
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
说画松似真松,
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
似乎很实在。
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
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
似乎又很虚。
然而细加玩味,
此松之精神俱在。 苏州少儿书法培训,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少儿书法培训</a>,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
“天台”是东南名山,
绮秀而奇险,
“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
“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
其苍劲遒媚之姿,
便在不言之中。
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
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
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
又似乎过于指实。
其实,
“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
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
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
是实事虚用而已。
作为题画,
此诗的显著特点在于不作实在的形状描摹,
如“森森直干百余寻,
高入青冥不附林”、“龙甲虬髯不可攀,
亭亭千丈荫南山”(王安石咏松诗句)一类,
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写来, 学书法,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少儿书法培训</a>,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
从虚处传画松之神。
既写出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
又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造诣,
它在同类诗中是独树一帜的。
(周啸天)出处全唐诗:卷808-30
(唐七绝)画松(景云)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景云,画松,唐诗,苏州语文阅读写作辅导,易优作文阅读培训,景云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