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诗词赏析
网页转word

(唐七绝)从军北征(李益)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200字

(唐七绝)从军北征(李益)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向月明看。
注释回首:一作回向。
月中:一作月明。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
经诗人剪裁、加工,
并注入自己的感情,
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李益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涯有亲身的体验。
他的边塞诗与有些人的作品不同,
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拟,
而是直接来自生活,
因而诗中往往隐藏着他自身的影子,
对读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
这首诗的题目是《从军北征》,
说明诗人也参加了这次远征,
正如黄叔燦在《唐诗笺注》中所指出,
“碛里征人,
妙在不说着自己,
而己在其中”。
当然,
易优作文网,中小学学生学作文的好网站(https://www.euzw.net)

这首诗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别强烈,
更因为他善于运用诗人独有的敏锐的观察力,
从远征途中耳闻目睹的无数生活素材中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并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
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说,
这正是一个诗人必须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写之”的本领。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
是这幅画的背景,
只七个字,
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
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这样,
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
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
《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
据《乐府解题》说,
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
王昌龄在一首《变行路难》中有“向晚横吹悲”的句子。
而这里用了“遍吹”两字,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
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
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
句中的“碛里”、“月中”,
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
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
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
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
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
感到不大真实,
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
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
但是,
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
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 作文培训,就来苏州易优作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
收到最大艺术效果,
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
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
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只有象现在这样写,
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
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
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这不但不违背真实,
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
更完满,
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
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
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
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 易优作文网名师改作文(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
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在这首诗中,
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
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
但寓情于景,
情在景中。
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
是一言难尽,
又可想而知的。
(陈邦炎)出处全唐诗全唐诗:卷283_77

(唐七绝)从军北征(李益)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李益,从军北征,唐诗,苏州语文阅读写作辅导,易优作文阅读培训,李益的诗词

《(唐七绝)从军北征(李益)》添加时间:2025-05-19;更新时间:2025-06-25



    2025-05-19-107631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