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东南四五峰。
注释注释: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
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
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
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
为余笔所拱向。
……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
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
诗中所争在此一笔,
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
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
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
却饶有雨后之意。
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
俾人“遥闻”,
不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吗?未写登山,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先就溪上闻钟,
点出“柏林寺”,
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
这不是诗的主笔,
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
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
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
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
一步步靠近山顶。
“空山新雨后”,
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
使人感到清爽。
深林中,
横柯交蔽,
不免暗昧。
有此暗昧,
才有后来“度”尽“深松”,
分外眼明的快意。
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
而达于精舍──“柏林寺”。
行人眼前豁然开 朗。
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
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 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学书法,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少儿书法培训</a>
此时“青”字突现,
便使人眼明。
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
“霁后云犹在”,
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
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
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
此句由山带出云,
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
着意于山色(青),
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
着眼于山形,
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
峰数至于“四五”,
则有错落参差之致。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
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
别有情趣。
言“衬”,
则表明峰之固有,
平平无奇;说“画”,
则似言峰之本无,
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
其色泽鲜润,
易优作文网名师改作文(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
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
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
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
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
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
因而这里的“点睛”,
有赖前三句的“画龙”。
用刘熙载的话说,
那就是,
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
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周啸天)出处全唐诗:卷248_30
(唐七绝)柏林寺南望(郎士元)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关键词:郎士元,柏林寺南望,唐诗,苏州语文阅读写作辅导,易优作文阅读培训,郎士元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