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注释: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前句起得突兀,
后句接得迷离。
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
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
诗人自指;“何意”,
一作“何事”。
“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
突出题旨,
唤起读者的注意,
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
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
“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
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
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作文培训,就来苏州易优作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造成悬念,
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
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
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
对于诗人来说,
既不觉得新鲜,
也不感到困惑,
只不过是“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罢了。
第二句接得迷离,
妙在不答,
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
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写“碧山”之景,
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
加深了诗的韵味。
诗虽写花随溪水,
窅然远逝的景色,
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
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
苏州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苏州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
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
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
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
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
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
实非“人间”所能比!
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
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
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
可见,
这“别有天地非人间”,
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
所以,
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
恐怕未必贴切。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诗中用一“闲”字,
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
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
不过这并非“超脱”。
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
但是有问、有答,
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
其间转接轻灵,
活泼流利。
用笔有虚有实,
实处形象可感,
虚处一触即止,
虚实对比,
蕴意幽邃。
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
意贵远不贵近,
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
淡而远者难知。
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皆淡而愈浓,
近而愈远,
可与知者道,
难与俗人言。
”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诗押平声韵,
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
显得质朴自然,
悠然舒缓,
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赵其钧)出处全唐诗:卷178_5
(唐七绝)山中问答(李白)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李白,山中问答,唐诗,苏州语文阅读写作辅导,易优作文阅读培训,李白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