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宋·程珌
天地本无际,
南北竟谁分。
楼前多景,
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
忽有孤山两点,
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
驱去附崑崙。
望淮阴,
兵冶处,
俨然存。
看来天意,
止欠士雅与刘琨。
三拊当时顽石,
唤醒隆中一老,
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
一洗北尘昏。
注释注释: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山甘露寺内。
这里面临长江,
地势突兀,
极目远眺,
万里山川可收眼底 。
乾道六年(1170)知润州军州事陈天麟重建,
并作《多景楼记》云 :“至天清日明,
一目万里,
神州赤县 ,
未归舆地,
使人慨然有恢复意。
”因此,
身处半壁的南宋文人遂多登楼感怀之作。
另外,
这首词抒发兴废之感,
也还同“望淮”有关。
淮河,
本来是中国南方的一条内河,
但在南宋,
却成了宋金以和约方式议定的疆界。
现在,
程珌登多景楼而望淮河,
当然感触就更多了。
写法上,
作者一方面紧抠多景楼、淮河展开主题,
另一方面则把重点放在“有感”二字上,
以抒发抱负为创作的最终目的。
上半阕中,
一、二句用淮河起兴,
三、四句以多景楼承接,
一上来就自然地点破了题目。
不过 ,
即使是这四句,
作者的感慨也是随处可见的:“天地本无际”,
再现了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 ,
但一个“本”字,
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
至于“南北竟谁分”,
就完全是作者的议论,
其中“谁分”二字,
问得尖锐、强烈 ,
是全篇的关键所在。
“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
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
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
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疮痍的中原,
以及内心的家国之恨 。
“却似”以下五句写楼前孤山,
愈加显示了以情驭景的力量。
京口附近有金、焦二山,
南宋时还屹立在长江之中 。
词人把长江(水晶盆)同“本无际”的祖国大地联系在一起,
并由“点破水晶盆”的孤山想到分开南北的淮河,
于是本为江中奇景的金山、焦山自然成了作者咀咒的对象,
以至发誓要借鞭挞雷霆的力量,
把它们赶回到昆仑老家去(昆仑山周围万山攒聚 ,
因而作者想象那里才是山的世界)。
下半阕仍以望淮开始,
但淮河数千里,
独独“望见了”淮阻的兵冶处, 易优作文批改系统,易优作文批改、易优作文点评 <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这无疑是抒情的需要。
兵冶处,
指冶铸兵器的地方。
《晋书·祖逖传》说,
祖逖北伐,
渡江,
“屯于淮阴 ,
起冶铸兵器,
得二千人而后进。
”正因为这一陈迹的存在 ,
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
天意向宋,
恢复大业,
“止欠士雅与刘琨。
”士雅是祖逖的字。
史载,
祖逖与刘琨友善,
素以恢复之事互相鼓励,
为练好杀敌本领,
他们常常中夜闻荒鸡而起舞。
后来祖逖破敌,
刘琨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吾枕戈待旦,
志枭叛逆,
常恐祖生先我着鞭 。
”同样,
出于凭吊古迹的目的,
作者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顽石”,
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
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
形状如羊, 学书法,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少儿书法培训</a>,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
据传,
诸葛亮曾坐其上,
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词中 ,
作者说他“三拊”(拊是拍的意思)顽石 ,
可见他对顽而感慨再四 ;说必须“唤醒”隆中一老,
是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
无人可与共商大事;说要同诸葛亮“细”酌“芳尊”,
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 。
“孟夏正须雨,
一洗北尘昏”两句既点时令,
又以景结全篇。
“洗北尘”所指,
不言而喻。
总之,
在众多的多景楼诗词中,
程珌此篇把锋芒直指宋、金统治者,
感情饱满,
很有气势,
是独具特色的篇章。
词篇一上来即以“谁分”二字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强行划分南北的罪魁身上,
到下半片,
更有“看来天意,
止欠士雅与刘琨”,
“止欠”二字不仅在说物是人非,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
更重要的是指斥统治集团,
说他们中没有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着想的英雄。
至于两片的结尾,
前者说要借鞭霆力赶走江中孤山,
后者说须要一场大雨净洗北尘,
则明显是指击退金人一事。
这些句子的字里行间,
处处都燃烧着作者的激情。
词人抒情,
或肆意以言志,
或借物以寓意,
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
程珌与辛弃疾交游,
词风也入明白畅晓一流。
这首《水调歌头》的主要部分是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
但另外一些地方,
却同时借助了比兴寄托。
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 ,
“鞭霆力”“正须雨 ”借喻抗金力量 ,
“昆仑”指金人的老家,
“北尘昏”指金兵的气焰等 。
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
既避免了纯用比兴寄托可能造成的晦涩,
也避免了一味直抒胸臆可能带来的质直,
因此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
此外,
本篇包含寓意的句子都比较浅显易懂,
这又使得全篇更加一致。
(宋词)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程珌)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程珌,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宋词,语文培训,语文辅导,阅读培训,作文培训
宋·程珌
天地本无际,
南北竟谁分。
楼前多景,
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
忽有孤山两点,
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
驱去附崑崙。
望淮阴,
兵冶处,
俨然存。
看来天意,
止欠士雅与刘琨。
三拊当时顽石,
唤醒隆中一老,
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
一洗北尘昏。
注释注释: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山甘露寺内。
这里面临长江,
地势突兀,
极目远眺,
万里山川可收眼底 。
乾道六年(1170)知润州军州事陈天麟重建,
并作《多景楼记》云 :“至天清日明,
一目万里,
神州赤县 ,
未归舆地,
使人慨然有恢复意。
”因此,
身处半壁的南宋文人遂多登楼感怀之作。
易优作文网,中小学学生学作文的好网站(https://www.euzw.net)
另外,
这首词抒发兴废之感,
也还同“望淮”有关。
淮河,
本来是中国南方的一条内河,
但在南宋,
却成了宋金以和约方式议定的疆界。
现在,
程珌登多景楼而望淮河,
当然感触就更多了。
写法上,
作者一方面紧抠多景楼、淮河展开主题,
另一方面则把重点放在“有感”二字上,
以抒发抱负为创作的最终目的。
上半阕中,
一、二句用淮河起兴,
三、四句以多景楼承接,
一上来就自然地点破了题目。
不过 ,
即使是这四句,
作者的感慨也是随处可见的:“天地本无际”,
再现了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 ,
但一个“本”字,
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
至于“南北竟谁分”,
就完全是作者的议论,
其中“谁分”二字,
中小学生作文投稿,中小学生作文点评与打分系统,<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问得尖锐、强烈 ,
是全篇的关键所在。
“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
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
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
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疮痍的中原,
以及内心的家国之恨 。
“却似”以下五句写楼前孤山,
愈加显示了以情驭景的力量。
京口附近有金、焦二山,
南宋时还屹立在长江之中 。
词人把长江(水晶盆)同“本无际”的祖国大地联系在一起,
并由“点破水晶盆”的孤山想到分开南北的淮河,
于是本为江中奇景的金山、焦山自然成了作者咀咒的对象,
以至发誓要借鞭挞雷霆的力量,
把它们赶回到昆仑老家去(昆仑山周围万山攒聚 ,
因而作者想象那里才是山的世界)。
下半阕仍以望淮开始,
但淮河数千里,
独独“望见了”淮阻的兵冶处, 易优作文批改系统,易优作文批改、易优作文点评 <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这无疑是抒情的需要。
兵冶处,
指冶铸兵器的地方。
《晋书·祖逖传》说,
祖逖北伐,
渡江,
“屯于淮阴 ,
起冶铸兵器,
得二千人而后进。
”正因为这一陈迹的存在 ,
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
天意向宋,
恢复大业,
“止欠士雅与刘琨。
”士雅是祖逖的字。
史载,
祖逖与刘琨友善,
素以恢复之事互相鼓励,
为练好杀敌本领,
他们常常中夜闻荒鸡而起舞。
后来祖逖破敌,
刘琨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吾枕戈待旦,
志枭叛逆,
常恐祖生先我着鞭 。
”同样,
出于凭吊古迹的目的,
作者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顽石”,
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
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
形状如羊, 学书法,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少儿书法培训</a>,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
据传,
诸葛亮曾坐其上,
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词中 ,
作者说他“三拊”(拊是拍的意思)顽石 ,
可见他对顽而感慨再四 ;说必须“唤醒”隆中一老,
是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
无人可与共商大事;说要同诸葛亮“细”酌“芳尊”,
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 。
“孟夏正须雨,
一洗北尘昏”两句既点时令,
又以景结全篇。
“洗北尘”所指,
不言而喻。
总之,
在众多的多景楼诗词中,
程珌此篇把锋芒直指宋、金统治者,
感情饱满,
很有气势,
是独具特色的篇章。
词篇一上来即以“谁分”二字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强行划分南北的罪魁身上,
到下半片,
更有“看来天意,
止欠士雅与刘琨”,
“止欠”二字不仅在说物是人非,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
更重要的是指斥统治集团,
说他们中没有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着想的英雄。
至于两片的结尾,
前者说要借鞭霆力赶走江中孤山,
后者说须要一场大雨净洗北尘,
则明显是指击退金人一事。
这些句子的字里行间,
处处都燃烧着作者的激情。
词人抒情,
或肆意以言志,
或借物以寓意,
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
程珌与辛弃疾交游,
词风也入明白畅晓一流。
这首《水调歌头》的主要部分是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
但另外一些地方,
却同时借助了比兴寄托。
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 ,
“鞭霆力”“正须雨 ”借喻抗金力量 ,
“昆仑”指金人的老家,
“北尘昏”指金兵的气焰等 。
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
既避免了纯用比兴寄托可能造成的晦涩,
也避免了一味直抒胸臆可能带来的质直,
因此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
此外,
本篇包含寓意的句子都比较浅显易懂,
这又使得全篇更加一致。
(宋词)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程珌)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程珌,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宋词,语文培训,语文辅导,阅读培训,作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