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诗词赏析
易优作文网——(宋词)金缕曲/贺新郎 闻杜鹃(刘辰翁)

(宋词)金缕曲/贺新郎 闻杜鹃(刘辰翁)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400字

易优语文评测系统
金缕曲/贺新郎 闻杜鹃
宋·刘辰翁

少日都门路。
听长亭、青山落日,
不如归去。
十八年间来往断,
白首人间今古。
又惊绝、五更一句。
道是流离蜀天子,
甚当初、一似吴儿语。
臣再拜,
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
记画桥、黄竹歌声,
桃花前度。
风雨断魂苏季子,
春梦家山何处。
谁不愿、封侯万户。
寂暮江南轮四角,
问长安、道上无人住。
啼尽血,
向谁诉。
注释注释:这首词是作者刘辰翁读了儿子刘将孙《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而写的,
表达了自己“慷慨悲凉”的情绪,
临安失守后,
作者写了许多寄托亡国之悲的词,
此词是作者于甲申年(1284 年)带儿子刘将孙一起到杭州凭另,
以寄托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归途上而作。
归途中刘将孙听到杜鹃的哀鸣,
赋了一首《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
刘辰翁读后,
随即作了此词。
客路听到杜鹃的啼鸣,
最能动人心扉。
但是心绪不同 ,
处境不同 ,
人们听到鹃声时的感受便不同 。
“少日都门路。
听长亭、青山落日,
不如归去”三句,
写出自己少年时代上都门游学、求取仕进的心情,
长亭薄暮,
几声鹃鸣,
勾引起了羁旅之愁,
产生了“不如归去”的想法这与“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的意境相似。
十八年间,
词人来往于“都门路”上;弹指一挥,
十六载未临杭城,
其间沧桑巨变,
犹如隔世。
词人用“白首人间今古”,
概括这种生活体验。
“又惊绝、五更一句”,
一个“又”字,
词意顿深一层。
“五更”句,
指的是刘将孙《摸鱼儿》词里的句子:“今又古。
任啼到天明,
清血流红雨。
”本已为世事无而慨然兴叹,
又那堪忍受杜鹃的一夜啼鸣。
故曰“惊绝 ” 。
写作本词时,
词人已经五十三岁,
此时听到鹃声,
已不同于少年时代的感受,
既产生“黍离”、“麦秀”的亡国之叹,
又产生许多联想:由杜鹃联想到蜀天子杜宇,
由杜宇联想到被掳北去的恭帝。
恭帝颠沛于北边,
类似蜀天子的情形故曰“道是流离蜀天子 ”;因为当初他在临安时讲的是吴语,
故曰“甚当初、一似吴儿语”。
前阕结尾二句:“臣再拜,
泪如雨。
”隐括杜甫诗意,
词人效法杜甫,
以杜鹃来喻指流离北边的恭帝,
遥拜之时,
泪如雨下。
故国之思溢于言表。
上阕写闻鹃,
下阕由此宕开,
描写临安的衰败和抗元英雄的牺牲。
当词人“桃花前度”,
重来临安的时候,
虽旧物未改,
但哀民遍地,
一派“黄竹歌声”。
此用“ 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诗意。
这片这几句,
以“记”字衔接上下,
又有“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
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
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惨悲凉,
这是实写。
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
虚实相映,
伤怀倍添,
语意极含蓄婉转 。
“风雨断魂苏季子,
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三句,
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
苏季子即苏秦,
当年游说六国抗秦,
意欲封侯万户,
后终金尽裘敝,
落魄而归。
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
恢复失土,
英勇献身,
不能归乡,
只得梦回家山。
建功立业,
本是士人的共同心愿,
但在国势夷陵的时候为国捐躯的人,
虽未封侯拜爵,
却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 。
“寂寞江南轮四角,
问长安、道上无人住”二句 ,
描写临安陷后,
附近人烟稀少。
“轮四角”原意是希望车轮生角,
不能转动,
情人不能外出,
此处指道路难行。
“长安道”,
即是本词首句的“都门路”,
此处借长安代指宋京临安。
京都道上,
人烟萧瑟,
一路寂聊难行,
词人触景生情,
家国覆亡之痛喷涌而出,
结句“啼尽血,
向谁诉”,
重又回环到“杜鹃”上,
用拟人化的语气,
说杜鹃终日啼鸣,
纵然啼尽鲜血,
去不能诉说人间的悲苦,
结句含义深邃,
品之不尽。
本词题为“闻杜鹃”,
全篇紧紧围绕“闻杜鹃”而发生变换,
在羁旅者的耳中,
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
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
全文贯彻杜鹃声,
可见杜鹃声是全篇的词脉,
本文采取分承的过度手法,
将后阕看来似乎并不相连的数层词意,
绾合起来,
颇具匠心。


(宋词)金缕曲/贺新郎 闻杜鹃(刘辰翁)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刘辰翁,金缕曲/贺新郎 闻杜鹃,宋词,语文培训,语文辅导,阅读培训,作文培训

《(宋词)金缕曲/贺新郎 闻杜鹃(刘辰翁)》添加时间:2025-05-17;更新时间:2025-08-16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