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
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
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
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
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释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
刚好是立春。
在这样的节日,
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
尤其是年轻人,
更是天真烂漫,
兴高采烈,
欢呼新春的到来。
但是,
这样的节日场景,
对于长期削职闲居,
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
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
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
却怎么也乐不起来。
自然界的节候推移,
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
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
屈指一算,
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
二十七年来,
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
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
于是,
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
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
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
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
争上春风鬓 ”,
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
旧俗,
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
号为椒盘。
彩胜,
即幡胜。
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
或悬于家人之头,
或缀于花枝之下,
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
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
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
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
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
插上两鬓 ,
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
十分好看。
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 ,
来反衬自己“ 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
接下来两句 :“往日不堪重记省,
为花长把新春恨 。
”笔锋一转,
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
不热爱生活 ,
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
并且,
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
在过去的岁月里,
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
可年复一年,
春天虽来了 ,
“花”的开落却无凭准,
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
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
显然这里一个“恨”字,
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
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
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
字里行间,
充满了怨恨之情。
这种恨,
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 。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 ,
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
只愁风雨无凭准 。
”作者急切盼望春来 ,
盼望“花”开 ,
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 ”;但花期总是短暂的,
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
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
花期似乎可定,
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
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
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
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
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
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
所谓“花期 ”,
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
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
太上皇赵构死了,
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
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
改变偏安路线,
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
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
赵构刚死,
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悙“参决国事 ”,
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
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来,
“花期”仍无定准,
“风雨”也难预料 。
上饶离临安不远 ,
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
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 ”无定、“风雨”难料,
也是由此而发。
通篇此词,
作者比兴结合,
含而不露,
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宋词)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辛弃疾)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辛弃疾,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宋词,语文培训,语文辅导,阅读培训,作文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