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诗词赏析
网页转word

(唐代五言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200字

(唐代五言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注释[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
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
那菊花大概傍这战场开放了。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
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
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
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view_17.html>苏州小升初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
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
但久居长安,
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
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
没有酒喝,
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
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
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可是在战乱中,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
衔接自然,
写得明白如话,
使人不觉是用典,
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
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
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
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
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
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
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显得形象鲜明,
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
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仍贴题目中的“九日”,
又点出“长安故园”,
可以说是切时切地,
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
还显得比较平淡,
然而这样写,
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
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
对故园菊花,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别的不写,
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
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
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
写得新巧自然,
真实形象,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
血染天街,
断墙残壁间,
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作文批改系统,易优作文批改、作文点评、作文打分系统,<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
朴实无华,
但是寓巧于朴,
余意深长,
耐人咀嚼,
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吴小林)出处全唐诗:卷201_39

(唐代五言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诗,语文培训,作文辅导,阅读写作培训

《(唐代五言古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添加时间:2025-05-18;更新时间:2025-06-25



    2025-05-18-1066074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