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七言律诗)望蓟门(祖咏)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唐代的范阳道,
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
统率十六州,
为东北边防重镇。
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玄宗开元二年,
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
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
这首诗的写作时期,
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
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
这里代称燕地,
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
四字倒装,
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
能增加全诗的气势。
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
游目纵观,
眼前是辽阔的天宇,
险要的山川,
不禁激情满怀。
一个“惊”字,
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
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
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
吹笳击鼓,
喧声重迭。
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
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
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但仅仅如此,
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
三四两句更进一步,
写这笳鼓之声,
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
冬季本已甚寒,
何况又下雪,
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
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
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
又积得如此之厚,
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
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
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
来托出一个“惊”字。
这是往远处望。
至于向高处望,
则见朦胧曙色中,
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
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这种肃穆的景象,
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
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
五六两句便转。
处在条件如此艰苦。
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
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
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
而况烽火燃处,
紧与胡地月光相连,
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
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
而且壮伟异常。
这是向前方望。
“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
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
又是那么稳如磐石。
蓟门的南侧是渤海,
北翼是燕山山脉,
带山襟海,
就象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
这是说防守的形势。
这两句,
一句写攻,
一句说守;一句人事,
一句地形。
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
便从惊转入不惊,
于是领出下面两句,
写“望”后之感。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
后来投笔从戎,
定西域三十六国,
可是见此三边壮气,
却也雄心勃勃,
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
向皇帝请发长缨,
缚番王来朝,
立一下奇功了。
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
水到渠成,
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
着力勾画山川形胜,
意象雄伟阔大。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
写望中所见,
抒望中所感,
格调高昂,
感奋人心。
诗中多用实字,
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
于笔仗端凝之中,
有气脉空灵之妙。
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
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
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注〕①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
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沈熙乾)出处全唐诗:卷131_26
(唐代七言律诗)望蓟门(祖咏)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祖咏,望蓟门,唐诗,语文培训,作文辅导,阅读写作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