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绝)山鹧鸪词(李益)
山鹧鸪词
唐·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注释注释:这是一首乐府诗,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
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
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
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
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
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啼,
独伤行客心。
”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
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
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
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
也就是说,
《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
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
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
<a hrEf=https://www.euZw.net/minifoRm/view_11.html/>苏州易优中考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
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
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
所抒之情,
并非集中于一点,
而是泛咏愁情。
李益的《鹧鸪词》,
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
抒情较强烈,
也更集中。
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
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
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
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
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
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
舜之二妃娥皇、女英,
为舜南巡而死,
泪下沾竹。
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
称为“湘妃竹”,
又称“斑竹”。
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
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
连类而及,
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
苏州易优语文阅读写作培训,家长信赖,学生喜欢。 hTtps://wWw.euzW.net
正在这时,
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
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
振翅而飞,
且飞且鸣,
其声凄清愁苦,
听到鹧鸪的啼叫,
更加重了她的愁绪。
鹧鸪喜欢相对而啼,
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大凡游子、思妇,
都怕听鹧鸪的啼叫。
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
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
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
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
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
以阴云喻愁怀,
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
别曲雁边嘶,
低云百种郁,
垂露千行啼。
”释曰:“……上见低云之郁,
托愁气以合词。
”《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
既是对实景的描写,
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学语文,就来易优悦读 https://www.euzw.net
诗的前三句,
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
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
末句突然一转,
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
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
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
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
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
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
善用比兴,
具有民歌风味。
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
很有特点。
(刘文忠)出处全唐诗全唐诗:卷27_103全唐诗:卷283_54
(唐五绝)山鹧鸪词(李益)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
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苏州易优吴老师阅读写作精华课,有趣、有用、提分快 www.euzw.net
关键词:李益,山鹧鸪词,唐诗,语文培训,作文辅导,阅读写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