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诗词赏析
网页转word

(唐五绝)易水送别(骆宾王)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200字

(唐五绝)易水送别(骆宾王)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注释[注释](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
战国时期,
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
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
临行时,
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
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
与众人诀别。
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
指荆轲;发冲冠,
即怒发冲冠,
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形容非常愤怒。
[译文]想当年,
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
壮士悲歌壮气,
怒发冲冠。
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
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
薄宦沉沦,
始以贡疏被愆,
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
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
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
期待时机,
要为匡复李唐王朝,
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
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据史载,
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
欲以匕首威逼秦王,
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
高渐离击筑,
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悲壮激越,
“士皆瞋目, 易优作文批改系统,易优作文打分、易优作文评分评价 <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发尽上指冠”。
这首诗的第一联,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就是写的这件事。
“此地”,
即诗题中的易水。
“壮士发冲冠”,
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
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
想起了荆轲的故事,
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
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
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
而是芟夷枝蔓,
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
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借怀古以慨今,
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
酝酿了气氛。 作文批改系统,易优作文批改、作文点评、作文打分系统,<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
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
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它寓情于景,
景中带比,
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
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
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
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
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
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
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
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
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
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
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
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
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此诗题为送人,
却纯是抒怀咏志。
作为送别诗的一格,
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
(赵其钧)http://estar.rdfz.cn/RESOURCE/GZ/GZYW/YWBL/TCJS/3001_SR.htm出处全唐诗:卷79_40

(唐五绝)易水送别(骆宾王)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骆宾王,易水送别,唐诗,语文培训,作文辅导,阅读写作培训

《(唐五绝)易水送别(骆宾王)》添加时间:2025-05-18;更新时间:2025-06-25



    2025-05-18-106818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