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七言律诗)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
民国初年被火焚毁,
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
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
根据后汉书记载,
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
在此大宴宾客,
有人献上鹦鹉,
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
泛览眼前景物,
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
脱口而出,
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
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
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
一气呵成,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
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
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
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
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
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
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
看不清故乡在何,
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
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
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
点出黄鹤楼,
接着由仙人已离去,
永远不再回来,
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
与白云共悠悠千载,
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
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
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
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
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
故名。
」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
乘黄鹤经过此地,
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
尝驾黄鹤还憩于此,
遂以名楼。
」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
曾驾着黄鹤回来,
并在这栋楼休息,
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
尝驾黄鹤憩此。
」此指出费袆是蜀人,
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
《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
字文伟,
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
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
因不见其它记载,
不得而知,
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
年代久远,
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
出自《报应录》。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
一先生来,
魁伟褴褛,
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
饮以巨杯。
如此半岁,
辛氏少无倦色,
一日先生谓辛曰,
多负酒债,
无可酬汝,
遂取小篮橘皮,
画鹤于壁,
乃为黄色,
而坐者拍手吹之,
黄鹤蹁跹而舞,
合律应节,
故众人费钱观之。
十年许,
而辛氏累巨万,
后先生飘然至,
辛氏谢曰,
愿为先生供给如意,
先生笑曰:吾岂为此,
忽取笛吹数弄,
须臾白云自空下,
画鹤飞来,
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
于此辛氏建楼,
名曰黄鹤。
」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
以前有一位辛先生,
平日以卖酒为业。
有一天,
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
但衣着褴褛,
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
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
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
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
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经过半年,
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
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
没有办法还你。
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
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
接着以手打节拍,
一边唱着歌,
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
合着节拍,
蹁跹起舞,
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经过了十年,
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
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
又飘然来到酒店,
辛先生上前致谢说,
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
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
没多久,
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
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
客人便跨上鹤背,
乘白云飞上天去了,
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
便在此盖了一栋楼,
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
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
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
不以貌取人,
而得到仙人帮助,
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
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
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
登上黄鹤楼,
遥望乡关,
只见水天浩荡,
渺茫无际,
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
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
永远不再回来,
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
随着仙人归去,
也不可能了。
面对一江氤氲烟岚,
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
感叹人生短暂无常,
而乡愁不可解,
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
仙境又不可求,
想这一生无所依归,
百感齐涌,
心中的愁绪,
便像江上的烟波,
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
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
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
有一次来到黄鹤上,
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
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
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
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离开黄鹤楼,
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
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
这个有趣的传说,
我们另文介绍。
--引自http://cls.admin.yzu.edu.tw/300/ALL/story/story.htm「羅鳳珠老師撰寫」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因见崔颢此作,
为之敛手,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
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
说诗者众口交誉,
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
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
借传说落笔,
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
本属虚无,
现以无作有,
说它“一去不复返”,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唯余天际白云,
悠悠千载,
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
气概苍莽,
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
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
一气旋转,
顺势而下,
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
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
使读者“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
急忙读下去,
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
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
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
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
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
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
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
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
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
以为“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
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
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
后半首就整饬归正,
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
一味不拘常规,
不回到格律上来,
那么,
它就不是一首七律,
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
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
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
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
要如骊龙之珠,
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
叙仙人乘鹤传说,
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
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
要变化,
如疾雷破山,
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
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
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
格调上由变归正,
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
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
杳然已去,
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
历历在目,
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
这一对比,
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
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这样能回应前面,
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
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
取得极大成功,
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蔡义江)出处唐诗三百首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唐代七言律诗)黄鹤楼(崔颢)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崔颢,黄鹤楼,唐诗,语文培训,作文辅导,阅读写作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