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绝)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王勃
江送巴南水,
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
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注释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
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
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
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
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
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
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
即送客之地是巴南,
话别之所是津亭,
启行之时是秋夜,
分手之处是江边,
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
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
但就两诗比较而言,
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
写得比较平实浅露,
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
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
“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
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
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
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
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
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
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
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
环顾离亭,
仰望明月,
远眺江山,
感怀此夜,
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
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
自然浮现纸上,
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以烟笼月移,
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以亭掩夜寒,
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
分别来看,
首句写的是地面景,
次句写的是天空景,
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
末句写的是远方景,
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
而又相互关连,
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
‘江山’句顶次句”。
这是说,
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
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
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
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其实,
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
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
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
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
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
同时,
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
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
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
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
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
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句,
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
指出:“一片离情,
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
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
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
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
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
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
还不止一个“寒”字。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
既是形容夜烟弥漫,
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
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
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
既是写外界的景象,
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
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
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陈邦炎)出处全唐诗:卷56_45
(唐五绝)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诗,语文培训,作文辅导,阅读写作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