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五言古诗)游终南山(孟郊)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
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
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
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
朝朝近浮名。
注释注释: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
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
指字句的坚挺有力。
这首《游终南山》,
在体现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沈德潜评此诗“盘空出险语”,
又说它与《出峡》诗“上天下天水,
出地入地舟”,
“同一奇险”,
也是就这一特点而言的。
欣赏这首诗,
必须紧扣诗题《游终南山》,
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就实际情况说,
终南尽管高大,
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
“南山塞天地”,
的确是硬语盘空,
险语惊人。
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身在深山,
仰望,
则山与天连;环顾,
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
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
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
虽“险”而不“怪”,
虽“夸”而非“诞”,
简直可以说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
当然不是“石上生”的,
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
的确“硬”得出奇,
“险”得惊人。
然而这也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
日月并提,
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
既见日升,
又见月出,
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终南之大,
作者游兴之浓,
也于此曲曲传出。
身在终南深处,
朝望日,
夕望月,
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
然后冉冉升起,
这不就象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吗?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王湾的“海日生残夜”,
杜甫的“四更山吐月”,
都与此同一机杼。
孤立地看,
“日月石上生”似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
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
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
虽“夸”而非“诞”。
当然,
“险”、“硬”的风格,
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
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
在同一地方,
“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
怎能不给人以“奇”的感觉?但细玩诗意,
“高峰夜留景”,
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
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极言其高,
又没有违背真实。
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
骏极于天”以来,
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之高耸。
孟郊却避熟就生,
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
就在“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
显得很新颖。
在同一地方,
“昼”与“未明”(夜)无法并存,
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
自然给人以“险”的感觉。
但玩其本意,
“深谷昼未明”,
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
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
极言其深,
很富有真实感。
“险”的风格,
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
同一终南山,
其高峰高到“夜留景”,
其深谷深到“昼未明”。
一高一深,
悬殊若此,
似乎“夸过其理”。
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
无所不包。
究其实,
略同于王维的“阴晴众壑殊”,
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
“驱”字下得“险”。
然而山高则风长,
长风过处,
千柏万松,
枝枝叶叶,
都向一边倾斜,
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色,
谁能看见它在“拂”?“声拂万壑清”,
“拂”字下得“险”。
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
长风过处,
千柏万松,
枝枝叶叶都在飘拂,
也都在发声。
说“声拂万壑清”,
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
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
又听见万壑清风。
这六句诗以写景为主,
给人的感受是:终南自成天地,
清幽宜人。
插在这中间的两句,
以抒情为主。
“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
山“中”而不偏,
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
抒发了赞颂之情。
“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
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
那么,
山路再“险”,
心还是“平”的。
以“路险”作反衬,
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
险语惊人,
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
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
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
以“即此悔读书,
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
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霍松林)出处全唐诗:卷375-11
(唐代五言古诗)游终南山(孟郊)由易优作文(易优悦读)为大家精心整理发布,学作文,学阅读,提升语文阅读写作能力,就来易优悦读。作文培训,阅读培训,易优悦读助力每个孩子成为语文学霸。
关键词:孟郊,游终南山,唐诗,语文培训,作文辅导,阅读写作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