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诗词赏析
易优作文网——苏轼《卜算子·感旧》原文_《卜算子·感旧》翻译_《卜算子·感旧》作者介绍_《卜算子·感旧》赏析

苏轼《卜算子·感旧》原文_《卜算子·感旧》翻译_《卜...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300字

卜算子·感旧
宋代·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注释]: 作者:佚名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概括、有力。“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江流东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天连水,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白诗句变化而来。“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次分明。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此由近到远写镇江的攻守征战。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而保全了半壁河山。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抗曹魏。这九个字极省净地表现出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场面壮烈的战争?镇江,她在南北对峙的历朝历代战略地位何等重要,而今她又是抗击蒙古的江淮重镇,而自己就任职在这块“古来征战地”!“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作者从历史的遐想中清醒过来,倚立江岸上,不禁感慨万千了。作者对历史无限追忆,“天下英雄谁敌手”,能在这里一展宏图,多好!可是,面对现实,官小权轻,难有用武之地,何必想入非非呢!正如他同时写的另一首《水调歌头》所言:“郗兵强,韩

《苏轼《卜算子·感旧》原文_《卜算子·感旧》翻译_《卜算子·感...》添加时间:2024-08-12;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8-12-149122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