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当代·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释注释:此诗作于1917年,
作者赴日留学前夕,
时年19岁。
一九一七年九月,
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
决定回国。
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
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
请书赠留念。
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
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
“返国图他兴,
整装待发,
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江: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掉头:有力地掉转身躯,
表示决心很大。
杜甫诗:“巢父掉头不肯往,
终将入海随烟雾。
” 邃密:精深细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科。
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
《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这里用来形容刻苦的钻研。
破壁:《名画记》记载: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
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
他说,
如果点了眼睛,
龙就要飞走。
别人以为这话说得荒唐,
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
不一会雷电大作,
轰毁了墙壁,
巨龙乘云飞去。
这里表示学成以后,
象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
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蹈海亦英雄:蹈海,
投海。
这句意思是:即使理想无法实现,
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这里借用了陈天华留学日本时,
为了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和唤起民众的觉醒,
身投日本大森海湾殉国。
------------------------------------------------周恩来同志《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发表以来,
有许多同志作过注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作课文。
笔者对这首诗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现写出来就正于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
^^大江歌罢掉头东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一位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同志),
都受过他的影响。
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代也非常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
梁启超在自己的诗中往往喜用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
但是在含意上却有所发展,
如《太平洋遇雨》:一雨纵横亘二洲,
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
又挟风雷作远游。
这是梁在1903年去美国旅行时在太平洋上所作。
他把戊戌变法前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比作风浪对自己的淘洗磨炼。
用语虽出苏轼,
但命意却大不相同。
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时,
诗中所引的“大江歌罢”正是采用了梁启超的引伸义。
因为他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
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
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
“掉头东”一词,
我们认为很可能也是出自梁启超的诗。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
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
诗一开始即说:呜呼!
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
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
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泪出国门,
掉头不顾吾其东。
梁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
这诗结尾的最后两句是:前路蓬山一万重,
掉头不顾吾其东!
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
再加上他当时熟悉
当代·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释注释:此诗作于1917年,
作者赴日留学前夕,
时年19岁。
一九一七年九月,
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
决定回国。
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
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
请书赠留念。
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
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
“返国图他兴,
整装待发,
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江: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掉头:有力地掉转身躯,
表示决心很大。
杜甫诗:“巢父掉头不肯往,
终将入海随烟雾。
” 邃密:精深细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科。
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
《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这里用来形容刻苦的钻研。
破壁:《名画记》记载: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
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
他说,
如果点了眼睛,
龙就要飞走。
别人以为这话说得荒唐,
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
不一会雷电大作,
轰毁了墙壁,
巨龙乘云飞去。
这里表示学成以后,
象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
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蹈海亦英雄:蹈海,
投海。
这句意思是:即使理想无法实现,
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这里借用了陈天华留学日本时,
为了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和唤起民众的觉醒,
身投日本大森海湾殉国。
------------------------------------------------周恩来同志《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发表以来,
有许多同志作过注解。
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作课文。
笔者对这首诗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现写出来就正于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
^^大江歌罢掉头东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一位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同志),
都受过他的影响。
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代也非常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
梁启超在自己的诗中往往喜用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
但是在含意上却有所发展,
如《太平洋遇雨》:一雨纵横亘二洲,
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
又挟风雷作远游。
这是梁在1903年去美国旅行时在太平洋上所作。
他把戊戌变法前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比作风浪对自己的淘洗磨炼。
用语虽出苏轼,
但命意却大不相同。
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时,
诗中所引的“大江歌罢”正是采用了梁启超的引伸义。
因为他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
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
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
“掉头东”一词,
我们认为很可能也是出自梁启超的诗。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
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
诗一开始即说:呜呼!
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
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
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泪出国门,
掉头不顾吾其东。
梁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
这诗结尾的最后两句是:前路蓬山一万重,
掉头不顾吾其东!
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
再加上他当时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