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学习的理论论据】
“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探究学习理论”。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优生带差生,差生促优生的良好学风,利于增加班内凝聚力,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
【分组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刚由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普遍感到难学的学科分化问题更为突出。怎样帮助、指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从而扭转两极分化现状,已成为每位任课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如果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这就往往会造成许多学生“初一劲头十足”,“初二情绪低落”,“初三放弃不学”的局面。到了初三,教师面对众多水平参差不齐且对学科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真是弃之不忍,教之无策。只好课上教好生,课下抓差生。加班加点,辛苦之极却事倍功半。如何摆脱这样困境,变被动为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们在“因人施教”上进行探索。既然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只采用面对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渠道,如果把大多数中差学生排除在外,势必造成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恶性循环。
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人数大约均等的若干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对这种形式教学可使各组学生在45分钟内各有所获,逐步达到人人达纲、整体提高的目的。
【学习小组制度的建立】
小组成员从学习、纪律、安全、卫生等各方面共同商量合理的考核制度,然后全班集中交流,最后形成定案,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作为全班学生共同遵守的制度。
这种分组方式,即使各个小组成绩上较为接近,又兼顾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能够实现小组间成绩的均衡和人际亲和力的兼顾,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同时,大家共同商讨班级管理,充分体现小主人的地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的班级我来管。
(1)先摸底,后分组,实行组间公平竞争
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学科知识究竟掌握多少,实际运用能力有多高,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何?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
(2)实行组内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我把该班分成若干小组后,继而建立了小组互帮的个人承包责任制,看谁能尽快将自己所负责的组员成绩提起来,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
(3)实行动态组合
分组后,各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每隔一段时间,经过达标检测分析后,各组成员问个别调整。如将A组个别学生调到B组,将B组学生调到c组。由于调整是在表扬鼓励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强了差生进步的信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针对学生实际实行目标激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追求目标愈高则行动的内驱力愈大,但是面对心理素质还不稳定的中学生,如果教师所提的目标过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所定目标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分组以后,我总是先由学生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然后在分析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修订目标,提出更加具体的近期、中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地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应用了分组教学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挑选组长,灌输理念
就像一个国家要富强,需要一个好的领导人一样,要让小组的效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最重要的是要选出优秀的小组长根据我班容量特点,我定每组为()人,将我班同学分为组这就要求有个综合能力强的组长选组长时我注重不仅要成绩优异,还要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并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领导小组进行有效地学习工作
我们都知道,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自私有的唯恐别人超过自己,不愿意帮助同学怎样让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小组建设中去呢?这时,就要首先做好观念引领我在初步确定小组长人选后,就召开了特殊会议,进行了思想灌输,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自己的观点,比如:与人为伴,与人合作是新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合作学习的课堂,就是培养合作能力的训练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水常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气合作能使差异资源得到共享,可以实现双赢。教育家阿希姆福尔丁斯说:任何事情只听到或者读到一次,一个月内就会逃出记忆,如果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然不会被夺走。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进步,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被教者不需要雇来也得去教,这时,这些备选小组长,结合以前的经历,就很容易去接受老师的观点了。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学生如果总认为自己在帮别人,是施舍者,他对这件事是不会有长远的积极性,我们得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们一方面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又在讨论学习中激发了灵感,锻炼了思维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