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文学常识
易优作文网——古典抒情诗分析之

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情"的把握_文学常识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600字

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情"的把握_文学常识

  作者:孙绍振
  中国古典诗歌是讲究比兴的,其实,这种说法很肤浅。很明显,就比喻来说,只是一种修辞,是诗歌、戏剧、小说都要少不得要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并不包含诗的特点。我们的任务是把诗的比喻的特殊性揭示出来。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是不解决问题的,请允许我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开始。《世说新语·语言》载: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联想的统一
  2、女性身份:飞起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满天飞。
  3,鲁迅的解释,不足。
  4,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的意象:意决定象
  探索从原生的情感升华为诗,有个方法自觉的问题。
  首先,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小单位(细胞形态)开始研究。其次,怎么研究?分析其内在矛盾。比如说,柳絮因风,撒盐空中,表面上是客观的景色,但是,一个好,一个不好,原因却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景色是不是准确,而且取决于内在的主观情感是不是契合。可见,这个最小单位,不能仅仅是一个修辞现象,而是一个诗的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主体某一特征和客体的某一特征两个方面猝然遇合的。目的并不是要表现客体,而是要表现主体的情志。情感特征不能直接表达,就以渗入客体的方式。《周易·系辞上篇》说“立象以尽意”。主体特征就是“意”,客体特征就是“象”。这就是“意象”的词源。
  面对一个诗歌文本个案,应该从“意象”开始,在最简单、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矛盾统一体。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带着后面点出的“断肠人”的情绪色彩的。中国文论讲究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诗话中也有许多智慧的表述,后来被王国维总结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古典抒情诗,关键在于“情”,
  传统的诗学说,诗言志,实际上就是传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把问题简单化了。
  在心有志,有情,就能成为诗吗?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是不可靠的,舞蹈和

《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情"的把握_文学常识》添加时间:2024-09-05;更新时间:2025-04-26



    2024-09-05-325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