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老红军索心忠家住鼓楼区。初见索老,他头戴一顶深色帽子,看起来精神矍铄。坐下不久,索老便取下帽子,指着头顶一块头发稀疏的地方说,“这里曾被一颗子弹擦过。”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老红军索心忠长征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老红军索心忠长征故事
人物档案
索心忠,1921年6月出生,四川省旺苍县人。1933年6月参加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随部队参加长征。全面抗战期间,随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在太行山一带抗击日寇,后来进八路军总政电影团(延安电影团),从此长期从事电影放映工作。1949年4月下旬,参与接管南京,任南京文化电影局军管放映团第三电影队队长。后任大华电影院总务股长,其后历任南京市电影剧场公司电影科科长、经理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
看到红军“对小孩子特别好”,12岁就参加红军
索心忠12岁在家乡看到红军队伍“不打人不骂人,对小孩子特别好”,怀着这种朴素的好感,他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投身革命后,他了解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真正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从此跟着红军越走越远。
参加红军后,索心忠当过政治部通讯员,也做过医院护理员,给伤病员端饭、倒尿盆。当时四川地方军阀田颂尧、刘湘、邓锡侯等人,为阻止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向红军发动了围攻,索心忠随大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15岁的他被敌人的子弹擦伤头顶,由于伤处不能受寒,从此他一直戴着帽子。
行军途中,只能倒一点炒面在手心里舔着吃
回忆起漫漫长征路,索心忠最难忘的还是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他们翻越的夹金山,一年到头都是雪,人烟稀少,筹集食物很困难。
过草地之前,红军给每名战士发了一斤多的炒面,大家称之为“救命炒面”。行军途中,尽管大家饥饿难耐,但也只能在每次休息时吃上一小口。为了防止不注意一口气吃没了,当时吃面都是倒一点在手心里,用舌头舔着吃。
草地实际上是长满水草的大片沼泽,“到处都是水汪汪的”。长途行军时,仅能坐到“草墩子”上休息一下。大的“草墩子”可以坐五六个人,小的“草墩子”只能坐一两个人。沼泽里还有很多被草盖住的水坑,有些同志一不小心就踩到水坑里掉了下去,草又会继续覆盖住水坑,人就再也找不到了。过草地时,一路上都没有干燥的泥土,因饥饿或疾病牺牲的同志也很难掩埋。
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大家抱在一起痛哭
由于伤员本身抵抗力差,再加上草地上气候多变等原因,最后能过草地的伤员不多。在艰难的行军转战之中,很多年轻战士牺牲时都没有留下名字。索老感慨地说,1980年他回老家四川,看到巴中的纪念碑上很多烈士连姓名都没有,只好刻上小名。这些无名的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铸就了长征的胜利,是今天的人们永远也不能忘怀的。
尽管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