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统一全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隋炀帝自持国力强大,滥用民力,挥霍无度。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一个 好端端的国家弄得经济凋弊,民不聊生,社会危机空前加深,避征役者、无产业者、破产农民、奴婢、少数官吏、士卒乃至富豪都加入到了反抗隋炀帝暴政的行列, 反抗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
俗话说:风起于青萍之末,大乱之前有许多小乱。
大业六年(610年)正月的一天,洛 阳建国门外来了几十个人,都是和尚打扮,自称为弥勒佛。守宫门的卫兵对这伙人并无疑心,不料这伙人都冲过来抢夺卫兵的武器,正巧碰上炀帝的次子带兵巡视, 才平息了这场乱事。此后,关于各地 盗贼 的报告就多了起来。如果炀帝能见微知著,并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安抚人心,天下不致于大乱,无奈炀帝是一个没有反 省能力的领导人,他要一条道走到黑,这样急风骤雨的到来已不可避免。 在线批改作文,<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无向辽东浪死歌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在隋炀帝第一次征辽东的前夕,在今山东邹平县,有个叫王薄的人,占领了今山东邹平县一座山,那山当时叫长白山,山势很险,王薄把这座山作为反隋的根据地。他们经常向济南、济宁一带出击,给隋炀帝征辽交通线以严重的威胁。
王薄自称为 知世郎 ,意思是他能洞察一切,对于天下事无所不知。这是王薄在神化自己,历来农民起义总要神化自己的行为,说明起义的正当性,如陈胜、吴广狐鸣鬼叫、鱼腹丹书就属此类,在缺乏科学知识的古代农民那里,这是很有效的舆论造势方法。
王薄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作为宣传品,号召广大农民逃避兵役,不要跟从炀帝征辽,这首歌的歌词是:
长白山前知世郎,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纯著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
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
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
斩头何所伤!
这首歌表达了不畏牺牲的反抗精神,逃避徭役,逃避兵役的人,纷纷投奔长白山,勇敢地与隋军展开了斗争。
今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包括今山东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地区,当时的人都称作山东地区,王薄登高一呼,山东义军蜂起,或数千人、数万人或数十万人,声势日益浩大。
大规模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地区不是偶然的。首先,这是有许多 一宗近将万室 (《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的豪强,虽然经过隋政权的压抑,这 些豪强仍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农民受豪强的压迫剥削十分深重,豪强和地方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其次,炀帝将这里作为征辽的人力、物力供应基 地,在这里大拉民夫当兵,东莱造船的工役、物资主要加在这里的农民身上,农民受到隋政权的残酷压榨,受害愈深,反抗愈强烈。再加上大业七年(公元611 年)秋,山东、河南发生了大水灾,漂没了三十余郡,农民缺衣少食,而兵役、力役征调一点也不少,被抓去服役的人不是在路上累死、饿死,就是被官军打死,反 正是一死,舍命反抗反而能多活几日。 提升作文素养,寻找作文素材,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suyang/>易优作文素养</a>。
后院起火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发动了第二次征辽战争,正当隋炀帝在辽东前线指挥部队攻城掠地的时候,传来了大臣杨玄感起兵造反的消息。
杨玄感,是大臣杨素之子,杨素屡建大功,是隋文帝的心腹大臣,隋炀帝能登上帝位,杨素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杨素位极人臣,对隋炀即位之事知道得太多, 所以隋炀帝巴不得他早死,在他生病之时,隋炀帝表面上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为他治疗,但暗地里派人打听,杨素为何不早死!杨素知道炀帝的心思,非常恐 惧,对家里人说: 我不能再活了 ,病重时,不服药而死。在杨素病死后不久,炀帝曾恶狠狠地对身边的人说: 杨素即使不死,必有一日全家诛灭 。此话传 出,成为杨玄感一块心病。
杨素死,杨玄感袭父爵位成为国公,勋至上柱国(一级上将),升任礼部尚书。杨玄感虽身居高位,风光体面,但 想起炀帝说的那句话就心怀恐惧,于是,他利用父亲的影响,广结豪杰人士,暗中为废掉炀帝、立秦王炀浩(隋文帝第三子杨俊之子)为帝一事作准备。在随炀帝征 伐吐谷浑时,他曾想利用部队混乱之机对炀帝下手,但被他步父杨慎阻止了。杨慎当时对杨玄感说: 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 意思是:大家还是一心一 意向着皇帝,国家还没有什么漏洞可钻,对皇帝下手这件事不能做。也就是时机不成熟。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隋炀帝第二次征辽时,杨玄感看到百姓痛恨炀帝,天 下已成乱象,又看到后方空虚。他当时的任务是在黎阳督运粮饷,他故意拖延运输时间,制造前线作战部队的粮饷危机,同时暗中从辽东和长安召回他的弟弟和亲信 李密等人,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杨玄感宣布反隋,他说: 主上无道,从没有真正为百姓着想,天下不安,战死辽东者以万计!今天起兵,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解除百姓的苦难!
起兵的部队该如何展开军事行动,谋士李密向杨玄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乘炀帝在辽东之机,率军入 蓟州,占据临渝关(今山海关),扼其咽喉,绝其归路,高丽军听说后,一定会追击,炀帝处在两面夹击之中,用不了多久,资粮用尽,军心必乱,其部队要么投降 要么溃散,不必大动干戈就可以活捉炀帝。只要解决了炀帝,天下可得。
易优作文网,中小学学生学作文的好网站(https://www.euzw.net)
中策是进军关中,沿途所有城池皆弃而不攻,直扑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关中四周皆有险可守,物产富饶,为天府之国,取得了关中,就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然后再设法取天下。
下策是挑选精兵,昼夜兼行,夺取东都洛阳,以号令四方。然而,必须速战速决,切不可拖延时日,如百日之内拿不下洛阳,天下救援的部队必会四面而至,到那时,结果极难预料。
李密的先人为北周、隋的名将,李密自小熟读史书和兵书,常在牛背上读《汉书》,为杨素所赏识,李密很早就与杨玄感交往密切,他提出的上中下三策极有见地。
但杨玄感偏偏采取了下策,他的理由是: 百官的家口都在洛阳,拿下洛阳,会让百官胆颤心惊 , 附近有城池却不攻取,如何能显示我起义大军的威严!
杨玄感军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南渡黄河,一路上,来投奔的人数不胜数,到达洛阳城上春门外时,杨玄感已众至十余万,杨玄感在洛阳城下誓师说: 我 身为上柱国(国家一级上将),有家产亿万,用不着再求富贵,今天不顾家破人亡甚至灭族的危险,只是为了解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杨玄感的话打动了苦难中的 百姓,每天到杨玄感军营来参军效力的,达数千人之多。人们把他看作是苦难中的救星。
杨玄感率军将洛阳城团团围住,攻城与守城僵持不下,同时隋朝的救援部队开始向洛阳扑来,并与杨玄感军在洛阳城下厮杀。
当炀帝听说杨玄感起兵并有一批达官子弟也参加造反,十分恐慌,他召大臣苏威进军帐,不无忧虑地说: 杨玄感聪明,恐怕会制造大麻烦。 苏威答: 夫识是 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不用担心,我担心的是天下可能从此不再安宁! 为了安宁后院,炀帝下令放弃顾辽东战场的所有战事,回兵救援洛阳。
隋军四面而来,杨玄感在洛阳城外越来越被动。七月,杨玄感决定引兵西行,按李密中策行事,但已耽误了一个半月,战机已经错过。这时,从辽东前线撤回来的部队,紧随其后,等待前边一有官军阻击,便前后夹击。
杨玄感军行至弘农宫(今河南灵宝)时,当地有人向他建议: 弘农宫有很多积粟,又很空虚 希望他攻取,谋士李密急谏道: 兵贵神速,后有追兵,不可久 留! 弘农宫太守想缠住杨玄感在此拼斗,消耗其力量,故意登城大骂杨玄感,气愤之余的杨玄感根本听不进李密的谏言,率兵进攻了农宫,整整三日,毫无进展, 不得已又西行,这时,尾随追击的隋军与杨玄感军接上了,杨玄感一日三战三败。八月初一(壬寅)又在董杜原大败,只与十余骑奔上洛(陕西商县),至葭芦戍, 绝望之余的杨玄感对其弟杨秋善说: 我不能受人侮辱,你可要杀了我! 秋善抽刀斫杀之,并自刎,不死,为追兵所获。杨玄感起兵彻底失败。
杨玄感雄伟健壮,力大无比,且骁勇善斗,每战皆身先士卒,手持长矛,呼号叱咤,有万夫不当之勇,人们将他比做项羽,他敢于向炀帝挑战,可谓有胆气。但在战略战策上却犯了大错,他以下策为上计,使自己陷入四面包围之中。
杨玄感起兵前后两个月,虽然没有推翻隋炀帝,但他在隋炀帝统治的后院猛烧了一把火,促成了统治集团的进一步分裂。
纵横驰聘的三大义军
杨玄感的起兵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反叛的烈火却越烧越旺,各地的起义军逐渐汇合成了三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中原瓦岗军,二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三是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1)威震中原的瓦岗军
瓦岗在现在河南滑县的南面,瓦岗军即因此而得名。瓦岗军首领翟让,原是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小吏,因得罪了上司,按律当斩,狱官认为他是拯救人民出苦海 的豪杰,打开刑具,把他放了。恰好这里的农民正酝酿起义,又缺乏首领。翟让一到,就被推举为领导者,起义便开始了。翟让的同乡单雄信、东阿人程咬金及内黄 义军首领王伯当也先后统领所部和瓦岗军会合,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他们攻夺运河中官商船队,取得大批物资,声威大振,众至万人。
不久,瓦岗军打下滑县和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并西占郑州,东据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曾参与杨玄感反隋的名士李密,由于杨玄感的失败而到处流浪,他认真总结杨玄感和许多农民军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出路。
李密观察各义军,认为翟让势最强,于是经王伯当引见,见到了翟让,李、翟相见的时间在大业十三年(616年),李密加入了瓦岗军,瓦岗军的势力从此迅速大振。
李密为瓦岗军建立了五大功:
第一,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主动联合周围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第二,建议攻占荥阳诸县,取得立足的城池和充足的粮食。李密劝翟让说: 您兵众虽多,但没有稳定的仓储,只靠外出抢掠,经常苦于供给不足,若是旷日持 久,再加上大敌临头,部众必会离散,不如先攻占荥阳诸县,让士兵有充足的粮食吃和安稳的城池,等到兵强马壮了,然后再与人争夺 翟让听从了李密的建议,于 是瓦岗军在大业十二年十月攻下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荥阳诸县。这使瓦岗军有了保障来源的立足地。
第三,消灭张须陀。荥阳诸县为 隋朝运河生命线,瓦岗军攻占荥阳诸县,震惊了隋炀帝,他立即命令大将张须陀率军反扑,志在夺回被占的生命线,确保大运河的畅通。瓦岗军过去多次被张须陀击 败,听说张须陀带兵反扑过来,大为恐惧,准备避开张须陀。李密冷静地对翟让说: 张须陀有勇无谋,他的军队又多次取胜,为人骄横,你只要排好阵势等他来, 我保证能打败他 。李密率20人为游骑,埋伏千余名士卒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边的树林中,让翟让率一队人马与官军交战,稍一接触便佯装败退,张须 陀穷追不舍,李密的伏兵四起,官军大败,张须陀真乃一员虎将,自己四次突围而出,但看见部卒被围,又冲入包围圈,最后力竭阵亡,义军士气大振。李密的威信 日渐高涨,翟让十分赏识李密的才学,令其另率一队人马。李密治军,法度严明,他本人作风朴实,衣着十分节俭,战争中获得的金银财物,全部送给部下,所以部 下都愿为他效力。
第四,夺占兴洛仓。兴洛仓又名洛口仓,隋大业二年(606年)筑,在今河南巩县东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 可容粮食八千石,为隋朝的第一大粮仓。又当黄河入东都洛阳的漕运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翟让攻克了兴洛仓,并大开仓 门,任由饥民取食,大快人心,义军人数迅速达到数十万。
第五,歼灭了洛阳派出的征剿军。当时炀帝去了江都,东都由越王杨侗镇守。洛口 仓失守,切断了洛阳城中隋军的重要粮源,引起了城中隋军的恐慌,于是他们派出部队围剿洛口仓的义军。李密、瞿让得知这一消息,分十队精兵八面埋伏,以逸待 劳,大败隋军,派出洛阳城的隋军被折损十之五六。
洛口大捷,李密取得了无可争议的领袖声望。翟让自知能力不及李密,就让位给李密,奉 李密为魏公。李密设坛场,即位,组织行军元帅府,改元永平;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卫大将军,其余都拜授官职,令他们各领本部,李密 建立了独立政权,号令天下。孟让、郝孝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各路英雄都络绎不绝地投奔瓦岗。隋朝的官员裴仁基、柴孝和等也闻风纷纷献城投降。著名骁将罗士 信等也率众归顺了李密。因裴仁基献出虎牢关,李密封他为上柱国、河东公。当时 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 瓦岗军声威大张,成为隋末农民起义中最大 的一支义军。
为了巩固基地,李密令护田茂广筑洛口城,方40里,同时派房彦藻向东扩展,攻克了安陆(今湖北安陆)、汝南(今河南汝南)、淮安(今河南泌阳)、济阳(今山东曹县)。
经过几次反复的激烈战斗,瓦岗军又夺隋朝另一大粮仓回洛仓,大修营堑,部署攻打东都。李密命人草就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传檄天下。檄文声讨炀帝有十 大罪状,并说: 馨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卷五十三《李密传》)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隋王朝。
对瓦岗军下一步的战略动向,有过如下谋议。秦山道士徐洪客建议李密说:
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厌战,难可成功。 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
李密虽赞赏他的建议很积极,但没有采用。投归李密的隋朝官吏,柴孝和曾劝说李密西入关中,他认为:
秦地山川之固,秦、汉所凭以成王业者也。今不若使翟司徒守洛口,裴柱国守回洛,明公自简精税西袭长安,既克京邑,业固兵强,然后东向以平河、洛,传檄而天下定矣。方今隋失其鹿,豪杰竞逐,不早为之,必有先我者,悔无及矣!
李密认为:
此诚上策,吾亦思之久矣。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所部皆山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从我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意为留在关中,诸将将会内斗),如此,则大业堕矣。
以上两种谋议,都是积极进取的方案。一个东向,沿运河南下,攻下江都,抓住隋炀帝;一个西入,在关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与黄河以东的瓦岗军相互呼 应,夺得下天。两相比较,后者尤具战略远见。如果实行此案,可先李渊集团而入据关中,再与留河南的兵力相呼应,瓦岗军实有可能领有天下。李密曾劝过杨玄感 舍洛阳而取关中以为根本,如今临到自己头上,却因小失大,顾虑重重,知为上策而不能用,说明李密不是真正有战略远见的人。李世民曾评他是 顾恋仓粟,未遑 远略 (贪恋粮仓中的粟米,没有战略眼光),可谓一针见血的评论。李密不愿放弃先攻占洛阳的战略抉择,是战略上的最大失误。李密当时所持理由,实际上是不 存在的。一是瓦岗军士气正盛,西向入关更可振奋士气,将士会踊跃相从;二是瓦岗军内部团结虽有问题,但翟让威信很高,可以统御留河南各部继续发展;三是隋 政权对军队已失去控制,且士气低落,函、潼之险,也无法阻止瓦岗军的西入。
李密只缠着洛阳城在打。结果,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却瞅准机会,在大业十二年七月攻入了长安,为成就帝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犯下战略错误的李密此后开始走下坡路。
李密围攻东都洛阳,隋炀帝在大业十三年十月派王世充率军前来救援,双方在黑石(今河南巩县西南)、洛南展开争斗。双方前后争战六十多次,李密是前期不利,中期各有胜负,后期来了大批来附的义军和官军,几乎全歼王世充部,王世充仅率千人逃脱。
在与王世充激战之际,瓦岗寨内部发生了一场大事变。原来让位于李密的翟让,大权旁移后,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他的心腹劝他夺回大权,架空李密。他的兄长, 进一步要他做天子。李密耳目甚多,在探出蛛丝马迹后,以宴请为名,邀翟让赴席,席间安排壮士将他给杀了。从此将士互存戒心,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击败王世充后,李密乘势夺取了偃师,聚众30余万,一时间, 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
形势突变,在江都杀了炀帝的宇文化及在618年(义宁二年)六月,拥兵10余万到达了黎阳(今河南浚县),当时在洛阳即皇帝位的杨侗十分惊恐,他采纳元 文都的建议,授予李密高官厚爵,并允诺待李密消灭了宇文化及后可入洛阳辅政,这是促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毒计,但李密却认为是夺取洛阳的良策,于是答应 下来。在该年七月,与宇文化及激战,虽然瓦岗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劲卒良马死伤无数,义军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这时,杨侗下令同意李密进入东都洛阳,李密去了,可走到半途,洛阳却发生了王世充的兵变,王世充与李密数次大战,结下了深仇。王世充掌握了洛阳,李密自然不敢前往。
九月,王世充乘李密元气大伤之机,挑选精兵进至偃师附近,伺机与义军决战。李密草率迎敌。九月十三日,当两军酣战之机,王世充将一个像貌与李密相似的人绑缚阵前,大呼已活捉了李密,义军军心不稳,王世充乘势攻击,瓦岗军大溃而散。
李密率2万余众逃至河阳,遭受惨败。李密痛不欲生,欲举剑自刎,被部下阻拦,余众该往哪里走,大家商议的最后结果是:李密兵战河南,牵引了大批隋军,对李渊夺取长安起了关键作用,李密和李渊又都姓李。投奔李渊最合适。
李渊也想借助李密的声望,招降他的旧部以抵抗王世充,所以欢迎李密来投。李密进入关中,一路受到李渊隆重的欢迎。可好景不长,在长安呆下后,受到的待遇越来越薄。官职也不高,唐朝的官吏也不把他当回事,有的还向他索贿,这使他十分郁闷。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命李密率所部人马,前去河南。可走至桃林(今河南灵宝),李渊又令他返回。李密不想再回去受辱,决心反,遂夺了桃林县城,结果所部被唐将击败,李密阵亡。
瓦岗军从此烟消云散。
(2)河北夏王窦建德
突建德,贝州漳南人(今河北故城东北),为普通农民,但轻财好义,乐善好施,在乡里享有崇高的威信。后犯法,流亡他乡,会天下大赦,得归故里。流亡岁月,使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高丽,他被任命为二百人长,但他有强烈的反战情绪,没有前往辽东。后因官府逼迫,聚众起义。
大业十二年(616年),他的部队发展到10余万人,攻占了河北许多郡县。
第二年,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年号丁丑,建置官属,逐渐有了立国规模。
大业十三年(617年),河间(今河北河间)七里井大捷,是窦建德在隋末大起义中的重大贡献。那时隋将薛世雄奉炀帝之命,从涿郡引精兵3万,南下解东都 之围。照炀帝的原命,薛世雄南下,王世充北上,两支精兵,由薛世雄统一指挥,联合镇压瓦岗军。窦建德一举歼灭薛部,使瓦岗军减轻一半压力,大大地削弱隋朝 在北方的统治力量,意义十分重大。
窦建德用的是诈败诱敌之计。薛世雄到了河间城南的七里井,窦建德设下伏兵,故意撤走附近各地军队, 散布流言,说他逃到别的地方去了。薛世雄信以为真,不设防备。窦建德侦察清楚了敌情,亲自率领精锐,冒着大雾,突袭隋军。这一仗,薛世雄只带几百骑逃 走,3万精兵全部覆没。窦建德乘着战胜的余威,取得了河北大部分郡县。
年,窦建德建国号为夏,改元五凤。他在境内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自己布衣素食,保持俭朴作风。作战中所获的财物,他分毫不取,全部分给部卒。他从不食肉,只吃蔬菜,他的妻子曹氏,也是一身布衣。
年,杀了炀帝的宇文化及扬言要回关中,结果被李密打败逃到魏县(今河北大名县),窦建德派兵击灭了宇文化及。当时,得到了上千有姿色的宫人,窦建德全部将她们放散。
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绩的同时,窦建德开始多疑起来,他犯了两个错误:一是错杀了勇冠三军、足智多谋的大将王伏宝;二是杀了敢于直谏的宋正本。这对他的政权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窦建德除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与据有关中、向东发展的李渊产生了越来越激烈的冲突。公元621年,在与李世民的冲突中被俘牺牲。
窦建德在当时的人民中拥有很高的威信,就是到了唐代后期,魏州(今河北大名)父老们还在夏王庙里年年祭祀他。
(3)扫荡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
杜伏威,为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是个无业流浪者,乡里人瞧不起他,但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辅公祏却认为他有胆识,二人结为生死之交。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杜伏威率众投奔长白山王薄领导的义军,因受到冷遇,他率众进入江淮,他经营的地盘靠近江都(今江苏扬州),这是炀帝所不乐见的。江都官府派兵出来征讨他,他佯败将官兵引入芦苇丛中,一把大火将官军烧得全军覆灭。
杜伏威陆续合并了几支义军,势力日益雄厚,震动了隋炀帝,炀帝在大业十三年派大将陈 去攻打杜伏威,陈 是位老将,与杜伏威相持,他坚壁不战,在三国争 战时期,诸葛亮为了引诱司马懿出来作战,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服装,杜伏威学诸葛亮的样子,派人送给陈 一套女人服装,并称陈为 陈姥 ,陈 怒从心中 起,出兵交战,杜伏威亲自出战,额头中敌方一箭,他带箭冲杀,陈 阵脚大乱,全军覆灭。
杜伏威乘胜破了高邮(今属江苏)、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江淮间小股义军纷纷投归他。
杜伏威不仅自己作战勇敢,而且还训练了一支5000人的敢死人,平时他对这些敢死队员十分优待,打仗则要求他们冲锋陷阵。一仗回来则要检查他们的伤情,若伤在背上则杀之,因此这支部队作战勇敢无比。
公元618年,杜伏威将治所迁到丹阳(今江苏南京),他选用士人充当官吏;大修器械,增强部队竞斗力;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除殉葬陋习;严惩贪污的官员。他的政令很得人心,他的势力最盛时,北以长江为界,南达岭南,东至大海。
唐王朝建立后,他成了统一势力的眼中钉,最后为唐所灭。
割据称雄的官军
农民起义军大削弱了隋朝的统治,一些隋朝官员,也纷纷武装割据,称雄一方,极大瘫痪了隋朝的行政管辖功能,促成了隋朝的迅速崩溃。这些割据势力有:
罗艺据涿郡。隋炀帝征辽东,以涿郡(今北京)为基地,这里积蓄了大量军需物资,各路豪杰常来攻夺,但却被守卫这里的隋朝官员罗艺所击退。罗艺看到隋朝统治难以持久,干脆在616年贬黜隋朝留守官员,据有涿郡及附近诸郡,自称幽州总管,成为威振燕地的大势力。
617年,朔方郡(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东南)守将梁师都杀隋官,攻取雕阴(今陕西绥德)、延安等地,称帝,国号梁,北附突厥。
河间景城(今河北泊头东北)人刘武周本为隋朝军官,他于公元617年攻杀马邑(今山西朔州)太守,自称太守,拥兵万余人,在取得了突厥支持后又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地,自称为皇帝,多次带兵攻打太原、晋州等地。
隋朝金城(今甘肃)府军官薛举,在公元617年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占据陇西,势盛时有兵众十三万,后称帝,都天水(今属甘肃)。
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军官李轨,617年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后称为大凉皇帝。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618年起兵攻入关中,称帝,国号为唐。
南朝梁皇室后裔萧铣,隋时为罗川(今湖南湘阴东北)令,617年他起兵反隋,自称为梁王,不久又称帝,都江陵,据有长江中游,势盛时,拥兵40万。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法兴,为当地豪强,任吴兴郡太守,他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攻克江南十多郡,自称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