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作文素材
网页转word

(隋朝历史)隋唐时期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100字


  一、观音菩萨的来历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梵文Avalokitesvara,意译为 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 。 观 是观察、观照,佛教认为这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察看; 世 不仅指人世,还包括六道的众生; 音 是众生在苦难中称念菩萨名号的声音, 观世音 名号即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诵其名号的声音。从字面解释就是 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 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据《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 观世音以何因缘名 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认为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利益众生,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其解救众生于危难中,而成为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象征,被誉为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因此他的地位颇高,是西方 三圣 之一,协助阿弥陀佛接引、教化众生。相传观音曾发誓,要普救世上一切众生后才成佛,但是,人世间的苦难无休无止,永远无法救完,所以观音只好永居菩萨之位了。在大乘佛教中把将来能够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称为 大士 ,观音由此也被称为 观音大士 。
在线作文批改系统,<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过去人们多认为是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减去 世 字,而称 观音 。其实这一称法早在公元185年就出现在支曜所译的《佛说成具光明定慧经》中,在两晋南北朝的译典中也有发现。
  观音菩萨在佛经中并没有其具体而真实的身世,关于其来历自古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在无量劫前就已成佛,名叫 正法明如来 ;有的认为他原是古印度人信奉的双马神童,专为人类造福,此说法在西藏比较流行,由此演化为藏传佛教中的 马头观音 ;有的说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尼摩发愿修行,修得正果后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两胁侍,组成 西方三圣 ;有的说他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大弟子、大菩萨,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二、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初传时,观音信仰得以迅速传播。观音以慈悲见长,这与我国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文化相吻合,又因观世音能够解救众生于苦难中,恰好迎合了广大佛教信徒欲通过神灵信仰摆脱现实苦难的宗教心理,因而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激烈尖锐的阶级矛盾,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使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的苦难,使得广大民众从自身的现实需要出发,纷纷开始信仰观音菩萨以求得解脱。社会的动荡、现实的苦难、未来的渺茫,使得各阶层人民时时惶恐,处处不安,宣扬能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信仰就得到社会广大民众的欢迎。

易优作文投稿、作文评价系统,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观音信仰始于东晋。据史料记载,东晋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太原郭宣被关在狱中,心念观世音名号,遂被恩赦,出狱后为观世音造像,这是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见于文献的最早记载,且可得知观音最早因其救世功德而博得人们的信奉的。
  到南北朝时,社会的动荡为其传播提供了有利契机,观音信仰因此得到全面发展,出现了众多有关观音的佛教经典,除了初传时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中提到:西方极乐世界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至刘宋时,畺良耶舍译的《观无量寿经》中将观世音和大势至说成是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侍者,并说有信仰、发愿往生极乐净土者,死后根据其功德大小而受到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的不同方式的接引和教化。因此,后世寺院和塑像中有阿弥陀三尊,在阿弥陀佛的左侧是观世音菩萨(代表佛的慈悲),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代表佛的智慧)。此外还出现了许多观音救苦救难灵验的书,通过各种带浓厚神秘色彩的灵验、感应的故事来传播观音信仰。这些传闻故事被编集成书,如刘义庆的《宣验记》,王琰的《冥祥记》,傅亮的《观世音应验记》,张演的《续观世音应验记》,陆杲的《系观世音应验记》等,这些著作记载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阶层的观音信仰情况。而唐释道宣也曾记载: 自晋、宋、梁、陈、魏、燕、秦、赵,国分十六,时经四百,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获其将救者,不可胜纪。 易优作文投稿、作文评价系统,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从隋代到宋代,观音信仰在中国民众中日益普及。其特点是大量观音类经典被翻译、流传,如天竺沙门慧智所译《赞观音菩萨颂》等;到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观音在民间进一步深入民心。现存敦煌莫高窟四十多壁隋唐 法华经变 壁画中,以表现观世音菩萨的 普门品 的壁画占半数以上,壁画中有被恶人追赶,坠落山崖,因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而不损一毛,囚犯念观音名号而枷锁自落,死囚临刑念观音菩萨名号而使刀杖节节折断的画面。到唐代,普陀山更演变为观音道场,这又促使观音信仰更为盛行,观音显灵故事层出不穷,造像种类繁多。
  三、观音菩萨形象的中国化
  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观音形象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印度和中国早期观音造像皆为长有髭须的男士像,《妙法莲华经》中将观音称为 善男子 ,《华严经》中称: 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经 。佛教初传时,大约在南北朝以前,观音依旧是男身形象,到隋唐时出现了非男非女相。唐以后,观音菩萨的形象完全变为了女身。这也成为观音信仰中国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易优作文投稿、作文评价系统,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关于观音的女性化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
  首先,观音现女身有其理论根据。佛经中称观音具备圆通大智,能现30余种变化身,应机说法、解救苦难。《妙法莲华经》称: 观世音现比丘尼身、优婆夷(女居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中观音白佛云: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我于彼前见(现)比丘尼身、女王身、国王夫人身、命妇身、大家童女身,而为说法。 这些记载为观音女性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隋朝历史)隋唐时期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添加时间:2025-05-12;更新时间:2025-05-12



    2025-05-12-1023617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