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素养 > 作文素材
网页转word

(唐朝历史)唐传奇中受佛、道观影响的社会理想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3900字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思想核心的儒家向往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状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这种理想世界,在佛教典籍和道教经典、游仙文化中也可见到。
  一、唐传奇与净土信仰
  佛教以涅槃为最高追求,涅槃的原始含义是圆寂,不再有痛苦,不再有烦恼。这一含义的积极扩展,就形成佛教特有的社会(政治)理想。 他方净土 为中国佛教确立了一个经过每个人努力可望真实实现的理想王国。在这种国土上,人际平等,不悉吃穿,无有刀兵、盗匪和牢狱,一片太平。这种国土又大都是珠宝庄严,自然豪华。后来得到发展而且影响巨大的,是西方净土崇拜,其结社于东晋慧远的 白莲社 ,到东魏 昙鸾、唐 善导等而创净土宗。
易优作文网名师改作文(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 )

  弥勒净土有下生净土和上生净土。弥勒菩萨下生之处即阎浮提,当阎浮提(人类生活的世界)成为环境优美,安乐富足,健康长寿,由转轮王掌权而没有战争牢狱的理想世界(下生净土),则弥勒将降生于此:
  是时有一大城,名翅头末,长十二由旬,广七旬,端严殊妙,庄严清净,福德之人交满其中,以福德人故,丰乐安稳。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窗,皆是众宝,真珠罗网,弥覆其上,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
  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窍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据另一译本下生经云: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名鸡头,东在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大不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

中小学生作文投稿,中小学生作文点评与打分系统,<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此地虽并非佛国净土,但物产丰美,人心均平,无有百八之患,却也寄予了人们的社会理想。
  中国佛教推崇大乘 菩萨行 。菩萨行建立在普度一切众生、共构佛国净土的宏愿上。所谓 我国中人民不住止尽般泥洹 , 我不作佛 , 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蹈我上度去 。菩萨行的内在精神是 慈 与 悲 ,所谓 慈育人物,悲愍群邪 。 慈 义与孔子的 泛爱众而亲仁 接近, 悲 义通于孟子的 恻隐之心 ,而把这一切为了众生作为菩萨行的出发点,亦与儒家的 民本 、 民贵 相似。这样,菩萨胸怀与儒家的人性观念联结起来,佛教也就将由主要对个人向善心的伦理关注转向了治国、救世的政治理想。
  将大乘菩萨行与孔孟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并试图用以治国救世的,当首推三国吴 康僧会。他编译的《六度集经》分章介绍作为菩萨行的基本内容六波罗蜜,但却以 仁 贯通, 诸佛以仁为三界上宝 ,提出 以佛明法,正心治国 ,提出为君不仁,则臣民背离,并以因果报应说作为抑制当政者暴虐的手段。其设想的国度是行仁道,四境宁静,盗贼都息,五谷成熟,民无饥寒,干戈戢藏,囹圄尽毁。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佛教亦常宣讲公允,《董慎》记董慎被召入冥,荐张审通判案事:
  隋大业元年,兖佐史董慎,性公直,明法理。自都督以下,用法有不直,必起犯颜而谏之。虽加削责,亦不惧,必俟刑正而后退。尝因事暇偶归家,出州门,逢一黄衣使者曰: 太山府君呼君为录事,知之乎? 因出怀中牒示慎。牒曰: 董慎名称茂实,案牍精练,将分疑狱,必俟良能,权差知右曹录事者。 印处分明,及后署曰倨。慎谓使者曰: 府君呼我,岂有不行,然不识府君名谓何? 使者曰: 录事勿言,到府即知矣。 因持大布囊,内慎于中,负之趋出兖州郭,致囊于路左,汲水为泥,封慎两目。
  慎目既无所睹,都不知经过远近,忽闻大唱曰: 范慎追董慎到。 使者曰: 诺。 趋入。府君曰: 所追录事,今复何在? 使者曰: 冥司幽秘,恐或漏泄,向请左曹匿影布囊盛之。 府君大笑曰: 使一范慎追一董慎,取左曹布囊盛一右曹录事,可谓能防慎矣。 便令寫出,抉去目泥,便赐青缣衣、鱼须笏、豹皮靴,文甚斑驳。邀登副阶,命左右取榻令坐,曰: 籍君公正,故有是请。今有闽州司马令狐寔等六人,置无间狱,承天曹符,以寔是太元夫人三等亲,准令式递减三等。昨罪人程翥一百二十人引例,喧讼纷纭,不可止谒。已具名申天曹。天曹以为罚疑惟轻,亦令量减二等。余恐后人引例多矣,君谓宜如何? 慎曰: 夫水照妍蚩而人不怒者,以其至清无情,况于天地刑法,岂宜恩贷奸慝。然慎一胥吏尔,素无文字,虽知不可,终语无条贯。常州府秀才张审通,辞彩隽拔,足得备君管记。 府君令帖召。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俄顷审通至,曰: 此易耳,君当判以状申。 府君曰: 尹善为我辞。 即补充左曹录事,仍赐衣服如董慎,各给一玄狐,每出即乘之。审通判曰: 天本无私,法宜画一,苟从恩贷,是恣奸行。令狐寔前命减刑,已同私请;程翥后申簿诉,且异罪疑。倘开递减之科,实失公家之论。请依前付无间狱,仍录状申天曹者。 即有黄衫人持状而往。少顷,复持天符曰: 所申文状,多起异端。奉主之宜,但合遵守。周礼八议,一曰议亲,又元化匮中释冲符,亦曰无不亲。是则典章昭然,有何不可。岂可使太元功德,不能庇三等之亲。仍敢愆违,须有惩谪。府君可罚不紫衣六十甲子,余依前处分者。 府君大怒审通曰: 君为情辞,使我受谴。 即命左右取方寸肉塞却一耳,遂无闻。审通诉曰: 乞更为判申,不允,则甘罪再罚。 府君曰: 君为我去罪,即更与君耳。 审通又判曰: 天大地大,本以无亲;若使奉主,何由得一?苟欲因情变法,实将生伪丧真。太古以前,人犹至朴,中古之降,方闻各亲。岂可使太古育物之心,生仲尼观蜡之叹。无不亲,是非公也,何必引之。请宽逆耳之辜,敢荐沃心之药。庶其阅实,用得平均。令狐寔等并请依正法。仍录状申天曹者。 黄衣人又持往,须臾又有天符来曰: 再省所申,甚为允当。府君可加六天副正使,令狐寔、程翥等并正法处置者。 使君悦,即谓审通曰: 非君不可以正此狱。 因命左右割下耳中肉,令一小儿擘之为一耳,安于审通额上,曰: 塞君一耳,与君三耳,何如? 又谓慎曰: 甚赖君荐贤以成我美,然不可久留君,当寿一年相报耳。君兼本寿,得二十一年矣。 即促送归家。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使者复以泥封二人,布囊各送至宅,欻如寫出,而顾问妻子,妻子云: 君亡精魂已十余日矣。 慎自此果二十一年而卒。审通数日额角痒,遂踴出一耳,通前三耳,而踴出者尤聪。时人笑曰: 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 亦呼为鸡冠秀才者。慎初见府君称邻,后方知倨乃邻家也。
  所述虽为冥界案断,然对司法公正的推扬亦显示出人世的理想,类于《太平经》所宣扬之公允思想。
  至晋宋之际,《大般涅槃经》译出,在肯定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的同时,提出了 常、乐、我、净,乃得名大涅槃也 ,改造了此前的涅槃观念,为佛教的最高理想以尽善美的规定,将佛教理想推向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界。 常 指主体的永恒不灭, 乐 指主体的快乐幸福, 我 指主体的实在性和自由, 净 指道德高尚,此 涅槃四德 蕴藏于众生的本性中,只要将其实现,那就是佛,就是佛的世界。
  紧随着涅槃学而发展起来的是唯识学。在确立佛教理想方面,唯识经论看重的不是信仰的念力,而是理性的思考。它的理论和实践,都不强调离开现世,别建他乡佛土或未来净土,而是 转世而出世 ,即所谓 转依 。
  从终极的目标上说,转依是 由转色等五蕴依故得五自在 。此 五蕴 是世间众生所依,亦即人身的别称;佛教修持的目的,不是永断 五蕴 ,消灭人身,而是即此人生中断灭罪业,转起无罪的 五蕴 ,使色受想行识均得自在,从而人身即转为 法身 ,达到绝对自由。此种 转依 , 是有是常是乐 所以亦与 大涅槃 的概念同义。实现 转依 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第八阿赖耶识 种子 ,即名相习气,使其由染转净,由迷转悟,获得完全的解脱。这是一种思想习惯的深刻转变,与人生的实际改善是并行的;而个人的善净,又会影响他人善净。最终,一切众生都善净了,净土自然也就实现了。
  般若空观的净土思想,后来丰富成为 唯心净土 一支。据《维摩诘所说经 佛国品》的概括,它有两个主要观点: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即把净化众生 包括调教众生、饶益众生,满足众生的不同愿望等,作为建造佛土的惟一依据;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据此,净土的实现,全在于净心。净土即是净心。净心净土的这种主张,在《维摩诘经》中有两种解释:只改变众生对现实世界的观念和情感,而不是改变现实世界本身;将 净心 当作道德化过程,通过个人的道德化,实现全世界的道德化。
  二、唐传奇与神仙信仰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内容相当庞杂,从其所表现的主题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对道家 原始乐园 的继承和发展。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那里,理想的 仙境世界 只是存在于原始社会,在《太平经》中,则被发展为可以在现实世界实现的理想社会。《太平经》认为存在一种名为 太平气 的气,这种气具有公正无私、平均博爱的性质。《太平经》卷四八:
  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 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生,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者,大也;平者,正也;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心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
  如果一个社会盛行 太平气 ,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公正安宁快乐和谐的社会:
  颂声作矣,万物长安矣,百姓无言矣,邪文悉自去矣,天病除矣,地病亡矣,帝王游矣,阴阳悦矣,邪气藏矣,盗贼断绝矣,中国兴盛矣,称上三皇矣,夷狄却矣,万物茂盛矣,天下幸甚矣,皆称万岁矣。
  《太平经》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突出了和谐、公允、平安的特征:
  《太平经钞》丙部中说: 大顺天地,合阴阳,男女无冤结者,致时雨隆,二气和,地生万物,帝王之道治立致太平 , 得天地之欢心,以调阴阳,使灾异尽除,帝王老寿,治致天平 。《太平经钞》乙部中说: 阴阳者要在中和。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人民和调,王治太平。 这些说法表明,《太平经》所理解的太平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和谐 在《太平经》中主要指万事万物均以自己应有的状态存在,相互间发生联系,而不冲突。《太平经》卷五三《分别四治法》中说: 天以安平为欢,无疾病,以上平为喜,故使人民皆静而无恶声,不战斗也。各居其所,则无病而说喜,则天言而不妄语也。 又卷一一四《大寿诫》中说: 是天使奉职之神,调和平均,使各从其原,不夺其所安。
  和谐是惟承认差别的存在为前提的。春秋时代有和同之辩,《国语 祁语》记载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云: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管子 白心》中说: 人不倡不和。 可见, 和 的本义即指不同东西之间的配合与调协。《太平经》对太平社会 和谐 特征的理解,是以承认社会差别,肯定尊卑等级制度为前提的。在《太平经》看来,社会由君、臣、民构成,君、臣、民地位不同,尊卑有别。《经部》癸部《救四海优劣诀》云: 天生人凡有三等:第一天生,第二地生,第三人种类。受命天者为人君,受命地者为人臣,受命人者为民 ,用天、地、人之分来说明人的等级尊卑。君与天相应,是天的意志的体现,故为至尊;臣与地相应,是君之助手,故次之;民与人相应,故为卑。《太平经》还常以家庭成员之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相类比,以明君、臣、民之名分,如卷四八《三合相通诀》中说: 君为父,像天;臣为母,像地;民为子,像和。 男者,君也;女者,臣也;子者,民

《(唐朝历史)唐传奇中受佛、道观影响的社会理想》添加时间:2025-05-12;更新时间:2025-05-12



    2025-05-12-1021989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