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奇人李泌,他在任宰相期间,面对好猜忌的的君主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上谏,不但为君主弥补了缺漏,还做到保官安身,实在是不简单。
唐德宗时,因疑太子而打算另立舒王,一时又拿不定主意,便征求丞相李泌的意见。
李泌说: 陛下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要将他废掉而另立一个儿子呢? 于是德宗便把有人密告大长公主淫乱,并且巫术咒人,太子因此请与萧妃离婚的事告诉了 李泌,并且说: 舒王近来已有很大长进,孝敬、友爱、温良、仁义,是不是可堪造就呢? 李泌说: 这是一件大事,希望陛下慎重行事。 德宗又说: 事情已 经这样了,您说该怎么办呢? 李泌又说: 您想一想,陛下对自己亲生儿子尚且怀疑,又怎么能相信别人的儿子呢?舒王虽然孝敬,但是,从今以后,您可要心中 有数,不要指望他对您孝敬了。 德宗一时不明白,诧异地问: 难道你不爱惜你的家族吗? 李泌说: 我正是因为爱惜我的家族,所以才这样说。臣蒙受您的恩 宠,就一定要为皇上您考虑,倘若你将来反悔,必定埋怨我说: 我任用你为宰相,当时竟不力谏,才把事情弄到这个样子 ,因此,您将来一定要杀我。我老了, 残年不足惜,但如果杀了我的儿子,立我的侄子为继承人,我未必能享受到今天的祭祀了。 于是痛哭流涕。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德宗听了李泌的这番话,问道: 大唐贞观、开元年间,全换了太子,为什么没有灭亡呢? 李泌回答道: 自古以来,父子相疑,没有不亡国灭家的。想必皇上您记得当年建宁王是怎么被杀的 吧? 德宗说: 建宁王叔确实是冤枉的,只是肃宗太性急了。 李泌说: 从前,承乾(太宗所立的太子)想谋反,事情被发觉了,太宗派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与朝 廷中的几十个大臣审问他。真相大白后,当时还有人求情说: 希望陛下不失慈父之爱,让太子留下一条性命。 太宗同意了,并废黜了魏王。现在,陛下既然已经 知道肃宗性急,也认为建宁王的死是冤枉的,臣感到很庆幸,因为陛下能够明察秋毫,希望陛下能够以此作为前车之鉴,审慎再三,悉心考察,一定会看到太子没有 什么阴谋不轨的行为。他如果真的有不法行为,愿陛下按照贞观年间的法律来处置他,废黜太子,立皇孙。那么百代之后,执掌天下的人还是陛下的子孙。况且,太 子住在宫中,并未接触过外面的人,也没有干预过外面的事,怎么会有异心呢?那些向您进谗言的人,极为狡诈,又怎么能因为妻子的母亲有罪就受连累呢?幸亏陛 下把此事告诉了我,我敢用我的整个家族来为太子担保,太子不会有谋反之心。假使让从前的杨素、许敬宗、李林甫之流来听从您的旨意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助舒 王得到天下而定策的人了。
易优作文批改系统,易优作文打分、易优作文评分评价 <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德宗说: 听了您的话,我想把这事缓一缓,等到明天再考虑吧。 于是李泌抽回自己的笏板向德宗叩拜,哭着 说: 这样的话,我知道陛下的父子将慈孝如初。可是陛下回到后官以后,一定要自己一个人审思,不要把这些意思告诉给身边的侍臣。如果泄漏出去,他们就会就 告诉舒王,那么太子就很危险了。 德宗说: 我明白你的意思。
又过了一天,德宗来到了延英殿,单独召见了李泌,哭着对李泌说: 如果没有你一番真诚的劝说,我今天后悔也来不及了。太子敦厚仁义,确实没有别的企图。 李泌叩头向皇上庆贺,并借此机会请求皇上让他告老还乡。
所谓自古进谏者 顺而导者;徐而导者;正面析言者;曲而匡之者。 无论是要说服国君用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出去做人质,还是太子的废立,外人都是很难发表意 见的。如果争辨不力,无法使君王回心转意,如果争辨太过,则可能引起君王的怨愤。但是触龙却能在赵太后盛怒的情况下,劝谏成功。我们姑且不论触龙说赵太后 的意义,单是他这种循序渐进的劝谏方式,就足以千古效仿了,而李泌在德宗盛怒之下,恳切委婉,言无不尽,始终以诚心来感动他,尤其是引用了不久以前建宁王被冤杀的例子,作为前车之鉴,做得更是巧妙极了。用皇上所能够明白的道理,反复劝谏开导,终于使德宗回心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