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之亡,与韩极其相似。
魏乃三晋故地,被山戴河,沃野千里。战国初期,魏国国势强盛,一度居于首强的地位。但是,和韩、赵覆亡之由一样,由于内政、外交、军事的失策,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便逐渐走上下坡路,至魏昭王之时,魏国更是一蹶不振。
魏国的祖先毕公高,与周同姓,周初封于毕。晋献公时期,毕万因战功晋升为大夫,封邑在魏。毕万的后裔魏桓子参与三家分晋而立国。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得晋 国北部大片土地,东越太行,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地处赵氏之南,魏氏偏西,韩氏偏东。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 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省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东南一隅。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 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所以,魏文侯继任国君之 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大争之世,自强者胜。这个道理,战国之初的12个诸侯国国君个 个都明白,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如何做,各个国家的认识和举措是各不相同的。应该说,魏文侯是最先觉悟并且最先行动者。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率先变法。在 他当政的50年间,先后任用李悝、翟璜、 吴起、乐羊、西门豹、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一批政治家、军事家,坚持变法,持续时间之久,效果之显著,除秦之 外,无与之相匹敌者。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变法,开战国大规模政治改革之先河。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冲破了旧的世卿世禄制 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制度。在中央设置可以任免的相、将,在郡、县设置可以任免的守、令,还制定了系统的法典《法经》。在经济上,采取“尽地 力”、“善平籴”的政策,即兴修水利,开发川泽,鼓励开荒,并以平籴法调节粮价。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上,建立名为“武卒”的常备军。据 说武卒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zhòu)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到达战场后,武卒能立即投入战斗。此外, 武卒还具备高超的格斗技能。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可以凭借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魏国的 武卒建设非常成功,逐渐演变成为魏国的建军制度和军功贵族制度,对后来吴起在楚国变法及秦献公、秦孝公和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作文网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中小学生学语文阅读写作的好帮手
在经济发展上,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 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 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害的能 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 安居乐业。
李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来规范魏人的行为。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 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并一直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李悝变法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全面确立了魏国的强国地位,魏国迅速发展成为七雄中的首强。
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凭借强大的实力和三晋联盟的协作,魏国四面出击,先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灭亡了中山国。然后又组织三晋联军攻破齐国长城,并且屡 次打败楚军。公元前391年,魏国占据大梁等地,继续向黄河以南发展。魏惠王时期,魏军又先后对韩、赵用兵,攻占大片土地。经过几十年的经营,魏国领土迅 速扩大,控制着大片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公元前344年,魏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今河南省开封附近)之会”。
在这次盟会上,魏国称 王,魏惠王摆出周天子的场面,试图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在诸侯间发号施令。但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同盟韩国的恐惧,于是韩国和齐国在共同反对逢泽之会的条 件下亲近起来。公元前341年,齐国的军事家 孙膑利用魏军主帅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追到马 陵(今河北省大名东南)的险要地方时,被齐军包围,10万魏军被歼灭,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接着齐、秦、赵从三面夹攻魏国,齐国和宋国军队围攻魏国的平 阳。公元前340年,秦国又派商鞅率领大军进攻魏国,魏军大败。在这样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魏国的国势日益衰落。
作文培训,就来苏州易优作文 https://www.euzw.net/minifoRm.html
魏国的衰落,有其 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原因。和秦国相比,魏国的政治改革不彻底,有反复,这是魏国在愈演愈烈的大国竞争中衰落的主要原因。李悝和魏文侯去世后,法治传统没有得 到延续。其次,魏文侯、魏武侯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为“友”。他们都是 孔子高足子夏的弟子,以宣扬“仁义”、“王道”为己任。魏惠王没有接 受公孙痤的推荐而任用商鞅为魏相,这就表明,魏国政治仍深受旧的“尊尊”、“亲亲”的传统宗法政治影响。正是这些深层次的政治文化的影响,使得魏国的精英 人才不断流失。
其次,三晋联盟并不稳固,三晋之间由一致对外,到彼此争斗、厮杀,这是导致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 代,魏国的强盛必然会引起韩、赵的疑忌,公元前370年,魏武侯逝世,诸公子争夺君位,韩、赵趁机攻魏,魏国几乎灭亡。魏惠王即位后,魏与韩、赵连年争 战,虽然胜多负少,不断攻城略地,但忧患亦由此而生。 语文成绩好,书法少不了,学书法,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3.html>易优练字</a>
再次,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号称天下中枢,可以四面出击,也必然四面受敌。一旦周边强敌崛起,魏国首当其冲。齐威王革新政治,国势复兴,与魏争霸中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并挥师东进。齐、秦相继强盛,有力地遏制了魏国四面扩张的强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