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环境一号”,造福人类的“太空眼”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自然灾害侵蚀和环境日益恶化的威胁,利用航天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对自然灾害和环境状况变化提前预报,成为人类抵御这一威胁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事实证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灾害和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预报,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和保护环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已经发射了气象、资源等可用于灾害监测的卫星30多种,这些卫星可以大范围地观测大气层和详细查明地面情况,对于预报灾害发生、估计灾害损失、指导防灾减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国有报道显示,在农业方面,当有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果利用卫星遥感手段早3—5天发布预报并采取措施,一般可减少损失30%—40%;在其他方面,如海洋渔业,通过遥感测知海温分布后,捕获量可大大增加;对于风灾、雪灾和水灾,如有预报和及时监测,均可大大减少损失。
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有关部门紧急调用多颗卫星进行灾害监测,为减灾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料,有力地支持了抗洪救灾工作。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卫星灾害、环境监测系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众多卫星减灾计划中,尤以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方允院士、中国减灾中心王昂生教授、北京大学马霭乃教授和中科院姜景上研究员于1991—1992年提出的建立全球综合的防灾减灾卫星系统的建议最为引人注目。整个卫星系统包括: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各国已经发射在轨运行的气象卫星、小卫星星座系统和雷达卫星系统。通过各类卫星实现对地球实时、快速和连续的观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灾害和环境信息,及时、全面掌握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为防灾、抗灾、救灾,遏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综合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论证后,我国环境和灾害监测领域一项最引人注目的卫星工程——“环境一号”小卫星星座系统正式浮出水面。“十五”末期,在广袤的太空中,将出现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建造的“人造星座”。
我国“环境一号”小卫星星座由3—8颗小卫星组成,使用CAST968小卫星平台。“环境一号”小卫星星座由光学星和合成孔径雷达星组成,近期目标是建成三星星座,由两颗光学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星组成。一颗光学星上配置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2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