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盂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入秦)。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后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盂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 生:养活
B.欲以遗所不知何人 遗:遗留
C.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厌:厌弃
D.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语:交谈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厌,通“餍”,吃饱;
【思路点拨】“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考生在复习时,应先理解文意,根据文意,再推断实词是否通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 因击沛公于坐
B.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乃眇小丈夫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如有不得还 纵一苇之所如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C ,副词,“竟然”; A.介词“通过,经由”/副词,“趁机”B.兼词,“在那里”/代词“他”“老师” D.连词,“如果” /动词,“往,到”。
【思路点拨】这种比较用法是否相同的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你已知一词的词义带入到另外一句话,如果合理,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当然,这必须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
1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项是
①于是婴乃礼文 ②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③孟尝君将入秦 ④以为齐相,任政
⑤乃如魏 ⑥与燕共伐破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③表现的是他分析问题不够透彻;⑤是因为害怕才跑到魏国;⑥表现的是他与别的国家联合起来攻打自己的祖国
【思路点拨】判断语句是否表现了主人公某种才能,这种题的最佳做法是排除法。须排除的句子是:不是主人公本人所为,不是直接表现;不是所问的品格。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婴一开始很不喜欢孟尝君田文这个贱妾之子,但由于自己也是庶出,同病相怜,后来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甚至将其立为太子。
B.孟尝君因为田婴虽然手握重权,却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