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狄更斯
黄薇
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他的挥霍和糊涂的头脑常使这个家庭陷于拮据。
童年时,家里还有一间父亲的图书室,收藏了不少好书,狄更斯在这里饱尝读书之乐。但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稍纵即逝。为逃避债务,狄更斯一家开始不停地搬家,到1824年,父亲终因欠债锒铛入狱。而12岁的狄更斯则被送到伦敦华莱士鞋油厂当学徒,和满地板跑的老鼠、小混混般的孩子挤在一起,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且食宿奇差无比,薪酬极低。
两年后,狄更斯的父亲才从监狱里放出来,当他得知儿子在鞋油厂的悲惨遭遇时震惊了。家境稍稍改善,狄更斯得以告别这段暗无天日的时光。
1827年,15岁的狄更斯结束了断断续续的读书生涯,应聘成为一家法律事务所的律师助理。等到年满18岁的第二天,他就到大英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成了阅览室孜孜不倦的常客。
1833年秋,狄更斯投下人生第一封稿信,改变了命运的走向,自此打开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除了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也于1836年3月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本杂志第1期只卖了400份不到,但连载到第15期时差不多卖出了40000份。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高度发达,但这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时代”,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英国人也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中,大工业时代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疾病,伦敦“雾都”之名就始于此。
狄更斯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位冷峻的观察者,文学屡屡成为他向黑暗现实开炮的有力武器。写于1837年的《雾都孤儿》是第一部以一个孩子为主人公的英文小说,在头几章便将矛头直接指向1834年《贫民法》的冷酷无情:它将所有健全的贫民排除在国家救济之外,九岁以下的孩子更是被随便地给上几口饭,被饿死的悲剧时常可见。狄更斯将天性中的悲悯全部倾注到小女孩“小内尔”之死上——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甚至变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伤感”的别称。
1838年的一天,狄更斯途经约克镇一个小小的教堂墓地,被无意间发现的墓碑碑文所触动,碑文记录了一个名叫泰勒的少年,暴毙于当地的威廉姆·肖私立学校。在这里,几近被遗弃的孩子们受到残酷的对待,校长甚至给他们服用硫磺,只因“硫磺坏了他们的胃口,这可比早餐和晚餐便宜得多”。狄更斯回来后就创作了一部小说《尼古拉斯·尼克比》,用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当时私立学校的苛刻与无望,这部书出版后,就像一个季刊评论所说的那样——“狄更斯先生使很多儿童监狱关门大吉”。
《“雾都孤儿”狄更斯 阅读理解及答案》添加时间:2024-09-23;更新时间: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