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原来也会笑
有人说,很大程度上,罗京用他的不苟言笑,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成为20多年来一副特定的“国家表情”。在电视机里,这副“国家表情”,几乎很少变化。曾有人当面问过罗京:“你会笑吗?”罗京回答:“是摄像机不让我笑。 ”
不但如此,因为“主持人还要保持严肃、庄重和沉稳的形象”,罗京就连剪个头发,都要经过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批准。一次,灯光师见罗京的头发又长又稀,怕灯光把头发打出来影子,很难看。罗京就和台长说想把头发剪短一点。台长说,不能剪,剪完了头发,观众就不认识你了。
直到罗京去世后,人们才得知,这副表情看似从容,其实背后未必从容。
从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稿件提前10分钟才送到播音员手中。有些重要新闻,稿件来得更迟,有时甚至到要播音时才拿到。改成直播前,《新闻联播》的播报速度是一分钟180个字,直播之后变成了一分钟300字。而且,时间限制很死,要求播音员话音一落,时间刚好19时30分。
播音员们在工作时都是一心多用,眼睛盯着提示器,嘴里播着新闻,手里拿着稿子,耳朵听导播的要求,还要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响。
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罗京又创造了一个纪录:在26年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生涯中,他从没出过错。在他的办公桌下,人们找到一本新版《新华字典》,已经被翻烂了。“有不认识的字,就去问罗京,好多生僻的字他都能准确发音。”播音员卢静说。
事实上,20多年中,罗京和他的搭档们遇到过无数次“险情”。有一次,《新闻联播》开播后,一条重大新闻的稿件才送到演播室,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搭档李瑞英从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可最后一张稿件她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到罗京播完前一张稿件的最后几句时,李瑞英才终于找到。
观众们怎么都不会想到,镜头里那个面孔沉稳的播音员下来后,吓得几乎虚脱。
还有一次,也是一条重大突发新闻。有人悄悄蹲下身子,把一张张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纸,送到罗京的播报台前。当时,电视台所有领导都站在演播室外,有人手里还拿着一瓶麝香保心丸。但罗京没有皱一下眉头,没有流一滴汗,镇静地把陆续送来的7页半的纸,一字不差地读完。
这些颇为惊心动魄的场面,从电视画面中根本看不到。曾有一个外行问罗京:“你们每次节目播完后,和搭档收拾资料时都说些什么呀?”罗京回答道:“我们在说,终于又过去了一天。”
一年前,在一场娱乐节目中,罗京出场并演唱了一首《千里之外》。唱得当然不错,但多数人被“震动”了。原因是,罗京原来也会笑。
其实,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知道,生活中的罗京,随和、爱笑,没有什么架子。“你的《千里之外》唱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