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高二语文
易优作文网——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500字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27)为悦。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注释】

(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2)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地点靠近江边,所以这样说。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5)陂陁(pō tuó):不平坦。

(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塔的意思。精舍:佛寺。

(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8)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

(9)乱流:横绝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添加时间:2024-09-23;更新时间:2025-04-28



    2024-09-23-281062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