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遍地小洋楼
冯骥才
倘若你是一位游者,大江南北跑一跑,最大的感受会是什么?
变化真是太大了呀,旧貌换新颜呀,改天换地了呀——这些感受自然人人都有。可是从文化审视一下呢?你会说:千城一面。对了!我们那些古老、缤纷和千差万别的城镇,正在变成同一张面孔。但又决不仅仅如此。你再仔细看看,是否发现到一个令你吃惊的景象:神州遍地小洋楼?是!
如今,小洋楼就象手机那样,从城市到乡村,从少数人的奢侈到遍地开花般地普及,从一种时髦到一种狂潮。小洋楼正在成片成片地覆盖着神州大地。
前两天,一位浙东的朋友来访,随手翻看我那部为记录津门历史遗存而拍摄的图集《小洋楼风情》。他竟咯咯地笑起来。我问他因何而笑,他说:“这有啥新鲜的,我们村新盖的小楼,一色儿全是这种洋房!”
他的话没错。正是这样,神州大地上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古村古镇,转瞬之间变成一片片洋楼群。它们傲立于山野,突现于平原。它们和这里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全无关系;这些金发碧眼的小洋楼就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它们与西方真正的“小洋楼”也全然不同。它们只是一种粗糙的仿制品而已。一概是水泥构筑,简易廉价,式样基本上一样,每座建筑上边都有一个尖。这个“尖”便是“洋”的标志。不知从哪来的逻辑——“洋”就是“现代”,“现代”就得“洋”。于是这种千篇一律的尖顶小楼便如同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一次我驱车从杭州到金华,两边车窗上的景观叫我震惊不已,那些青瓦粉墙的村舍已经荡然不存,满山遍野全换成了这种舶来的简易的小洋楼!在这波澜壮阔的小洋楼的海洋里,不仅荡涤了一切历史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它显示着今日国人对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倾倒。这种在心理上失去了文化的自信,才是最应该被注视的。
至于城市,问题更要严重一些。在“旧城改造”不断增加力度的势头下,成片的历史街区被刮地铲去,然后把地皮交给开发商。开发商为了房子好销,顺应大势,当然是愈洋愈好。于是,城市被开发商们一块块买去,街道没有了,全变成了小区,原先那些美丽的街名和地名也被抛掉;高高矮矮的洋式的楼群拔地而起,最后再起上种种洋气十足的名子,如“罗马花园”、“巴黎广场”、“美国小镇”、“西班牙城堡”、“香榭里舍别墅”等等。于是我们各地的中国人都拔寨起程,离开历史,进入这种千遍一律的商品性质的“洋人的天地”中来!
我们就这样“走向世界”么?我们仅仅住在这些洋楼和洋地名里也会沾沾自喜吗?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城市里却没有“西安广场”、“龙城”、“长城别墅”、“飞天公寓”和“颐和园”?
应该承认,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认同与逢迎,是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不仅地名,连各种各样的店名,商品名称,乃至人名,也常常以起一个洋名以为时尚。
在这样的弱势乃至劣势的文化环境中,一位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装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由此想想看,我们的下一代在如此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还会有多强的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吸纳与融合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