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高一语文
易优作文网——面壁敦煌( 卢贤生)阅读理解及答案

面壁敦煌( 卢贤生)阅读理解及答案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2600字

面壁敦煌( 卢贤生)阅读理解及答案


面壁敦煌



卢贤生

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洞窟里空气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

相关链接:

①他们从成都出发,途经兰

《面壁敦煌( 卢贤生)阅读理解及答案》添加时间:2024-09-23;更新时间:2025-04-27



    2024-09-23-253896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