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庭燧:悠悠赤子心,殷殷报国情阅读答案
葛庭燧的父亲葛启彬年幼时,曾在北京一家面粉厂里当学徒。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他徒步逃回家乡。他经常向葛庭燧讲述当年在京城看到听到的义和团抵抗洋鬼子的英雄故事及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事件。这在葛庭燧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种子。
1930年,葛庭燧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山东省的津贴。在学习期间,受到同班同学胡乔木等人先进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和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一个中队的中队长。一天深夜,北平当局派军警包围清华园,搜捕进步学生,葛庭燧躲在恩师叶企孙的宿舍里,才得以安然无恙。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此后,葛庭燧利用燕京大学作掩护,秘密地为抗日游击队提供重要器材和科技资料。
1941年8月,葛庭燧赴美学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葛庭燧只用两年时间,就以《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研究》为题的论文,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其成果被应用到美军收复南洋群岛时的侦察工作。随后,他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从事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有关的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研究。在四年的时间里,他单独发表了18篇论文,发明了测量金属内耗的装置,这一装置被国际科学界称为“高氏扭摆”。他还首次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学界命名为“葛氏峰”。
回国后,葛庭燧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随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清华园建立金属物理研究室,揭开了我国金属内耗研究的第一页。在上世纪一切向苏联学习的年代,惟有固体内耗领域是苏联老大哥要向中国、向葛庭燧学习的。葛庭燧一生发表过240多篇论文,被中外科学家引用1000多次;他发明的“葛氏扭摆”,已经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了近一个世纪;除了在中国“极左”政治的年代令人痛心地中断研究之外,他所创建的内耗研究室始终是国际上少数几个知名的研究中心之一,并成为“世界内耗事业的摇篮”。
1980年,为了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设,已经68岁的葛庭燧从沈阳举家南迁,任中国科学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等建固体物理研究所。回忆起当年南下的情景时,葛庭燧说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1949年我由美国因国的时候,有些好心的美国朋友说中国人的科技不行,他们说,翻开近代的科技书籍能找到几个中国人的名字。我不服气地对他们说,我们有四大发明。1980年8月,我在美国又见到了当年的一些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木落后的外国老朋友。在交谈中,他们承认国际科学界著名科学家中,现在不乏中国人的名字,任这些人都是由外国培养的,成果也出在外国。我想,难道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出不了世界一浼的成果吗?能,我们一定能!”
1989年7月,第九届国际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葛庭燧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