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高一语文
易优作文网——【甲】秦王怫然怒【乙】秦、魏为与国...阅读理解及答案

【甲】秦王怫然怒【乙】秦、魏为与国...阅读理解及答...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100字

【甲】秦王怫然怒【乙】秦、魏为与国...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作文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https://www.euzw.net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长跪而谢之 (道歉) B.天下缟素(穿丧服)

C.魏来求救数矣 (多次) D.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相约)

2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 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C.先生坐,何至于此 大王之救不至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2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1分)

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2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29、【甲】【乙】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甲文靠 让秦王屈服,乙文凭 让秦王信服。(2分)

30、《战国策》善记言,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甲】【乙】两文的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甲】

【乙】

答案解析:

25.D 26.C 27. 魏使人求救于秦| 盖冠相望| 秦救不出

28.(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苏州语文阅读写作培训课程推荐,<a https://www.euZw.net/miniform/type_1.html>苏州中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培训</a>



(2)就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反增强了与秦国敌对的齐、楚两国啊。

29.武力,;利益(道理)

30.(甲)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睢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

(乙)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睢,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多次了,我还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费口舌了。 ——作文培训,作文投稿,阅读写作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

《【甲】秦王怫然怒【乙】秦、魏为与国...阅读理解及答案》添加时间:2024-09-23;更新时间:2025-05-06



    2024-09-23-259956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