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被誉为“壮观天下无”的一大胜景。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涌潮,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城雪岭”,直立江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如此天下胜景,吸引了一代代人,也造就了不少传世诗篇。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七绝《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与清代诗人施闰章的五律《钱塘观潮》便是这方面的力作。这两首诗均描绘了钱塘江潮动人心魄的声势,也都造语新妙,但又各具特色,各尽其妙。
先看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前两句巧比妙喻,以一概万。“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
“瑶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后两句“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以倒映在钱塘江中的“晴天”与“晚日”来续写江潮。这里,诗人不明言江潮波浪起伏,汹涌澎湃,而写明朗的天空和灿烂的夕阳映在江水中的倒影,一在摆来荡去,一在时浮时沉,仿佛是江潮在摇动蓝天,浮沉夕阳,形象生动。尤其是“摇动”、“浮沉”诸语下得精妙,才使整个画面动了、活了。
再看施闰章的《钱塘观潮》。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颔联,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与宋代词人潘阆的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酒泉子》“长忆观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宋代词人周密的散文《观潮》有一段描写弄潮儿的文字:“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着墨无多,却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弄潮儿披发纹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绝。施闰章的这两句诗描写弄潮儿,用语更少,别具一格。它写弄潮儿,却不明言,而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勇敢矫健的弄潮儿,故写“轻舟”,也即写弄潮儿。不写斯人,而斯人自见,这是其精妙之处。江潮汹涌澎湃,“绝岸愁倾覆”,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