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岳①记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哫上蒸之,云五色夺日。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责文中生、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逐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高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画:自我限定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11.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