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①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阅读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这天出生或逝世的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名作家。在我看来,这个纪念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物,尽管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形式的“万花筒”般的景观,人们的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其后果是人的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今天的许多学说和理论,常常只是激励人们爱慕当下,爱慕“物质和权力”,却窒息了“对高贵东西的热爱”,它们让人“只生活在世界的表层、实用性和外观之中”。如果说,一般民众的阅读大多是一些营销、时装、化妆、养生、体育新闻或漫画之类,那么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的阅读则往往又过于抽象、专门、琐碎,很多人已不再寻求把世界当作一个可直观理解的整体来看待了。这些东西当然是有用的,但问题是,没有深度、没有整体的内容“很容易被既无思想又无道德的势力所利用”。
②19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了诸多令人痛苦的问题: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却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时,智力天才却越来越稀少?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好像洪堡说过:“杰出的头脑离开了思想”)?为什么当统治的才智延及大众时,应该领导社会的那些伟大的天才就消失了?他无比沉痛地说:我们生活的时代,个体,甚至最伟大的个体都变得微不足道了。未来的社会“更多是由聪明的动物,而不是由自由、文明的人”构成的“庸碌之辈的社会”。
③也许,“记忆人的伟大可以通过阅读伟大著作来实现”。我深信阅读好书,特别是阅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的途径。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 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热爱阅读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地日内瓦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那时(如1712年左右)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社会没有太大的贫富悬殊。工人在闲暇时常常阅读洛克、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对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卢梭的父亲就是一个钟表匠。卢梭回忆说:“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阅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