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九年级语文
易优作文网——谈语言 阅读理解及答案(江西省中考试题)

谈语言 阅读理解及答案(江西省中考试题)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600字

谈语言 阅读理解及答案(江西省中考试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

《谈语言 阅读理解及答案(江西省中考试题)》添加时间:2024-09-19;更新时间:2025-04-27



    2024-09-19-194938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