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九年级语文
易优作文网——中考阅读理解及答案:《碑与帖》(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中考阅读理解及答案:《碑与帖》(中考语文真题)(含答...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400字

中考阅读理解及答案:《碑与帖》(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碑与帖

蒋勋

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因此,“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通读全文,弄清作者在文中主要说明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题干的提问,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着重说明了“碑”与“帖”由于材料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风格,为此,文尾的“新的理解”即指这一点。

【标准答案】书写材料的不同造成了“碑”与“帖”书风的差别。

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⑴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关键语句的含

《中考阅读理解及答案:《碑与帖》(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添加时间:2024-09-19;更新时间:2025-04-27



    2024-09-19-194723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