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对比阅读
李锐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
5、从《岳阳楼记》全文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答: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 中小学生语文题库,中小学学生语文试卷,就来<A hTtps://www.euzW.net/yuweNtiku/>易优语文题库</a>。
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8、课文理解。1[甲文]①2两段的分别是从阴和晴(或“悲”“喜”)的角度来描绘景色的,表达了游人因阴晴不同的景物而触发的悲喜不同的情感,这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因景生情,情随境迁,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乙文]第①段前四句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景的,由“环滁皆山”到“西南诸峰”再到“琅琊”,接着写“酿泉”最后写泉上的“醉翁亭”,层次分明。
2[甲文]作者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就全文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乙文]作者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但仍能有所作为,使滁州人民安居乐业,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由此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具有“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甲文]中语句回答)的旷达胸襟。
在线作文批改系统,<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名师作文批改</A>
3[甲文]与[乙文]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甲文]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乙文]则寄情山水,将醉和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4对甲、乙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甲文第①②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B.甲文第③段是全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C.乙文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主旨。
D.甲、乙两文同为贬谪文学中的游记散文,有骈句,有散句,缺乏韵律美,既无诗的意境,又无散文的美感。
5、乙文第①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范仲淹甲文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易优作文批改系统,易优作文打分、易优作文评分评价 <a href=https://wwW.euzW.net/jiaoshoulanmu/>易优作文批改</A>
答:内涵不相同。乙文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甲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与民同乐、人民的快乐。
四、[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
1、[甲] 文中“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
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 作文培训网站推荐,<a https://www.euzw.net>易优作文网</a> 。
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易优作文网,中小学学生学作文的好网站(https://www.euzw.net)
五、[甲文]《得道,失道》[乙文]《生于,死于》比较
1、[甲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 [乙文]的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原文语句回答),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甲文]的论点在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强调;[乙文]在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2、[甲文][乙文]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在开头提出论点后,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阐明了“人和”(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实质,结尾以“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概括回答)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乙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用原文语句回答),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心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原文语句回答)。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孟子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作文培训,作文投稿,阅读写作能力提升,就来易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