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
刘梦溪
⑴王道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自然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孟子当年向各国的国君推销此义,口干舌燥,效果渺渺。结果自己还要解释动机,说什么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今天虽不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世界总体大势,如俞曲园老人易箦之时所作绝句九章,则第六章几家玉帛几家戎,又是春秋战国风。太息斯时无管仲,茫茫杀气几时终,庶几近之。设若今天有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效果会如何呢?我以为那后果,比当年气得发牢骚的孟轲好不到哪儿去。
⑵以此我们不妨将目光由国君转到国民,转到人,转到人的个体生命。然而一提到人,我不得不说,如今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危机。具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剧烈反弹给人类带来的始料不及的灾祸;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两者均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一个月前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是造化发给人类的警示信号,而且是把两个方面的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次预警。此时此刻,我们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但大智慧不会自然现身,而是需要人类去证得。
⑶何以中华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华严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说,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大智慧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执迷,不能够证得。我说过,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华严》使用智慧德相一语,真是恰到好处。证得就是证悟,亦即俗所谓觉悟。不能证得,就是不能证悟,也就是不得觉悟。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疢,读chn,即患病的意思。故郑玄注:犹病也。按孟子的本义,人的德慧存在于人的疾病之中。换言之,也可以说人的疾病是使人获得(或证得)德慧的必要条件。
⑷说白了,就是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的境界(故达)。否则不过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所以马一浮说: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大家熟知的孟子的另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讲的是同一道理。关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证得。能够证得,多难也可以兴邦。不能证得,执迷不悟,大智慧固然不能获得,立志兴邦也是枉然。
⑸中华文化大智慧,是人类的美善境界,是上善若水,是止于至善。也可以说,是和君子之道、和人类的道德理性连在一起的。而六经,则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渊薮,其最主要的价值理念敬、诚、信,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源泉。特别是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之意,主要是人的自性的庄严。敬这个概念,已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中国人立国和作人的文化精神依归,主要在六经,在敬、诚、信。当然还有和和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有不同,才有和。和而不同之义在此。张载的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对、反,是象的流动不息,是事物的过程。最后,人类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