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题库 > 七年级语文
易优作文网——屠岸:与莎士比亚、济慈的心灵际遇 阅读理解及答案

屠岸:与莎士比亚、济慈的心灵际遇 阅读理解及答案


来源:内部资料  纠错

Word格式下载

全文1900字

屠岸:与莎士比亚、济慈的心灵际遇 阅读理解及答案


屠岸:与莎士比亚、济慈的心灵际遇

刘晨芳

①20世纪40年代中期,屠岸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刚一接触,便被十四行诗的艺术魅力所征服。十四行诗意境深邃,韵律优美,屠岸非常喜欢。

②从20世纪40年代起,屠岸就对济慈的诗情有独钟。一天,屠岸正在理发馆理发,心中默念着英文诗,突然领悟到一句济慈的诗的含义,他兴奋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大呼:好诗!正为他理发的师傅惊得目瞪口呆。

③济慈提出的Negative Capability,有人翻译成反面能力消极感受力否定自我的能力等,屠岸翻译成客体感受力。屠岸认为济慈的本意是诗人不受主观的精神状态和主观推理的干扰,不写诗人的主观的定式思维,而是把诗人变成客观事物如太阳、月亮、大海等吟咏的对象,使吟咏者的主体和被咏者的客体紧贴为一,形成灵魂的互动,物我两忘,然后才能进行创作实践。这诠释了宋朝的程颢所说的中国哲学里的最高意境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也只有这样物我合一,才能永远保持新鲜的感觉,发现过去未曾发现的新东西,诗人的创造力才永远不会枯竭。

④屠岸把济慈提出的Negative Capability翻译成客体感受力,这个译法在翻译界独树一帜。屠岸对济慈的这一诗学概念的理解根植于他跟莎翁、济慈的心灵沟通。屠岸认为,翻译与阅读不同,译者必须进入原作的灵魂,翻译时的独特感受也会令翻译的眼界更加深入和开阔。译者要想成功地翻译出一部文学作品,他一定要拥抱原作,与作者灵魂相通,实现译者与原作者的心灵合一,实现两种语言的撞击和交融。这也就像写诗时诗人与他的歌咏对象的物我两忘一样,两者互动,相融为一。有人说只有诗人才能译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只有写诗的人才能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情绪,感受其中细微的变化,只有理解创作情绪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精神。翻译作为一种文学实践也绝不是被动的,对一个既是译者也是作者的人来说,翻译可以促进创作。在屠岸看来,翻译功莫大焉。翻译是整个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翻译,中国不可能知道世界,世界也不可能知道中国;没有翻译,这世界就停滞不前,不可能进步和发展。

⑤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心灵际遇:莎翁和济慈是屠岸在生命低谷时擎起灵魂免于跌落的升扬之力1945年在上海实行灯火管制的时候,他和表兄一起读莎士比亚、济慈的诗;文革期间在团泊洼五七干校,心情苦闷时就和妻子一起诵读济慈的《夜莺颂》《秋颂》;所有的书都被抄走以后,就只能背诵莎翁和济慈的诗,从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屠岸和这两位诗歌圣者跨越时空而在生命与诗情里相逢,那是心底真正的私产,是无法被抄走的。

⑥文革时期下放劳动时,屠岸背诵莎士比亚、济慈的诗,若让人发现了会说是神经病,或者说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所以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借以滋养自己遍体鳞伤的灵魂。即使在诗歌的严冬,屠岸的内心跟他喜爱的诗歌和诗人的链接也是不能割断的。虽然公开场合不能表露,但在体力劳动时,他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跟他们对话。比如割高粱或麦稻时,他一面割一面默诵济慈的诗,使诗的节奏和割的动作配合,这样会缓解内心的压抑,使郁闷得到释放。

⑦济慈的诗是精微与自然

《屠岸:与莎士比亚、济慈的心灵际遇 阅读理解及答案》添加时间:2024-09-20;更新时间:2025-04-27



    2024-09-20-202421
投诉与建议
此页面存在的问题*
违法违规
知识错误
抄袭他人
其他原因
问题描述*
联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