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邵和平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是万物和人类生命之源。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以自然界为本,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生态文明智慧的光芒。除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外,道家强调人们的行动、作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因此,一些西方生态学家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